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周龙燕
瞿秋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成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苏俄路径。在党还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实践经验的幼年时期,瞿秋白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坚持,发挥了“播火者和开拓者”的重大作用。
十月革命的爆发,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让苦于寻找出路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的希望,激发起他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现实道路的激情。正在探寻救国道路的瞿秋白亦从俄国十月革命中受到巨大鼓舞,并力图从中找到一条变革中国社会的“新道路”。
五四运动后,对社会主义最终理想产生了好奇心和研究兴趣的瞿秋白加入了李大钊、邓中夏等创办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开始接触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研究科学社会主义。1920年4月13日,瞿秋白翻译了经俄文转译的德国社会主义者倍倍尔的《社会之社会化》,并随后撰写评论文章《伯伯尔之泛劳动主义观》,发表在《新社会》杂志上。这是瞿秋白“最早介绍无产阶级思想的文章之一,为后来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了先声”。此时的瞿秋白对倍倍尔著作中介绍的私有制、国家、阶级斗争等学说并不完全理解。1920年10月瞿秋白接受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的聘请,以特约记者身份奔赴苏俄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苏维埃社会主义实际生活的接触和体验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研究,瞿秋白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确立了为“共产主义之人间化”奋斗终身的志向。1922年2月,瞿秋白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一名追求民主、科学的热血青年,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1923年从苏俄回国之后,瞿秋白抱着“急急想把在俄研究所得以及俄国现状,与国人一谈”的强烈愿望,以一个“英气勃勃的青年宣传鼓动员”的姿态,投入到对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共产国际理论与马列主义理论学说的宣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