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A07
本版标题
  • 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 延安时期语言改革的历史意义

  • 恽代英独立探索建党的历程

· ·

延安时期语言改革的历史意义

◇侯业智  袁盛勇

语言不单纯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和文化载体,也是群体达成社会共识的基本途径和显著标记,更是群体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较早地认识到语言的重要性。读史可明鉴,知古可见今”。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中,语言改革历史虽已逝去,但党的改革精神和改革经验却仍然熠熠生辉,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整理。

改变现代汉语的发展走向

语言变革既是文化载体的显在变革,更是思想和思维的深度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重要意义就在于推进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这一现代化进程的标志并不只是展现为“科学”“民主”“个性解放”“妇女解放”等文化浪潮现象,而是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语言革命。白话文的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这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意义。尽管五四新文化运动使语言实现了从文言向白话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仍停留在知识分子层面,与普通大众有着天然沟壑。在延安时期,党针对五四新文化运动遗留下来的语言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语言大众化改革。这一改革既是党自身发动民众的政治诉求,也是当时中国的现代文化转型的现实需求。如果说五四”时期的语言改革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词体系和思维方式,那么延安时期的语言改革则是现代汉语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打破知识分子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模式,让中国文化从“五四”之后的频繁变化固定为稳定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模式。之后,中国现代汉语的语言风格发生了较大转变,语言的阶层壁垒和雅俗界限被打破,语言的原有价值评价体系被重构,语言不再是上层阶级的特权专属,不再有高雅低俗的价值之分,乡言土语亦可登入文学的大雅之堂。新中国成立后,党通过创建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和简化汉字等语言改革举措以及一系列的活动,进一步将语言大众化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