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A05
本版标题
  • 马克思物质观的辩证环节

  • 对象辩证法:机器与人的本质

  • 青年马克思感性意识概念的批判向度

· ·

马克思物质观的辩证环节

◇谢永康  李佳奇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神秘性的批判,导向了其具体的物质概念,因此可以说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立场是从黑格尔唯心主义中剥离出来的,而非源自对法国唯物主义或者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接采纳。我们一般将近代唯物主义视为马克思哲学的一个独立来源,因此不得不面对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组合问题,而如果我们表明黑格尔哲学中包含着一种潜在的唯物主义立场的可能性,那么“唯物”与“唯心”就必须被理解为辩证法的两个基本因素,从而避免二者的外在组合难题。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从黑格尔哲学甚至整个古典哲学传统中继承的不仅仅是辩证法,而且也包括唯物主义的基因。无论是黑格尔还是马克思,都是从主体的中介活动出发来理解物质概念,而马克思的批判工作主要是将被包裹在黑格尔哲学神秘外壳中的物质概念呈现出来。

如果从中介的角度来理解物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在逻辑上就必须回溯到康德的自在之物。尽管康德声称自在之物是任何认识手段所不能触及的,是绝对不可认知的,但是他终究以否定的方式“规定”了自在之物,即自在之物是认知理性的一个“必然的”设定,因此也可以说是知识之可能性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康德之后的德国唯心主义者们都将消灭自在之物视为根本任务,努力让自在之物溶解在主体的活动之中,换言之就是将自在之物溶解到各种形式的中介之中,要说明物质是如何从中介活动中产生出来,也就是说其“自在”之规定是如何被扬弃的。如果自在之物代表知识直接性的一面,那么唯心主义者们就是力图让这种直接性通过间接性或者中介性而得到理解。问题的关键是中介活动的生产性问题,因为让自在之物溶解于中介活动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自在之物是如何从中介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这是德国唯心主义的核心逻辑,从康德的“我思”必然伴随其所有“表象”,也就是伴随其所有“对象”,到费希特的“自我设定非我”,再到黑格尔的精神“规定”自在之物,莫不是这一逻辑的体现。而马克思通过社会性的生产劳动来规定物质概念,尽管导向了唯物主义的立场,但其与德国古典哲学在逻辑上的连续性已然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