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A05
本版标题
  • 马克思物质观的辩证环节

  • 对象辩证法:机器与人的本质

  • 青年马克思感性意识概念的批判向度

· ·

对象辩证法:机器与人的本质

◇刘梓臣

在对于人的定义或本质的讨论中,唯物主义阵营有两个对立的理论判断,一是马克思认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另一个则是拉美特利“人是机器”的观点。随着资本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被异化成为机器,使其在某种程度上趋近现实。马克思曾说的人的类本质以及人的社会关系都随之受到挑战。更为甚者,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是人”的可能性也将呈现。

作为工具的技术

马克思认为,一切人类生存和历史的首要前提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为了满足自身物质生产需要,科学技术首先作为劳动中的工具而出现。在马克思那里,人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一个现实性存在。劳动实践是人发展的本质需要,实践构成了人的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是人为了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实践的一个部分而存在的。

马克思从人的劳动实践出发,认为人的类本质是所有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基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提道:“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工业,即技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工业是人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机器作为其载体表现为人的劳动工具和中介,其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人为了满足自身生产发展的需求,使机器逐步发展成为生产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生产资料。人处于主体地位,机器处于客体地位,机器在此时是提高生产效率、解放生产力的存在。马克思指出:“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此时,所有新技术的发展还仅仅作为人的生产工具的发展,科学技术被纳入生产活动,技术革命对生产力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是人类追求自由活动的一种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