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A05
本版标题
  • 马克思物质观的辩证环节

  • 对象辩证法:机器与人的本质

  • 青年马克思感性意识概念的批判向度

· ·

青年马克思感性意识概念的批判向度

◇刘建江

通过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感性对象性原则和黑格尔哲学的理性能动性原则的批判吸收,青年马克思提出了对象性活动的概念。在青年马克思那里,对象性活动是一种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意味着“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对于这种主体性本身的探讨,青年马克思提出了感性意识概念,揭示了意识的本源性存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立足于人的对象性活动,青年马克思阐释了感性意识概念的双重批判向度。

对“纯粹意识”的批判

在全部理性形而上学传统中,把“感性”与意识”相关联,或者说,把“感性”和“意识”这两个范畴连用是非法的,意味着一种矛盾。因为“感性”意味着一种外在性和受动性,而“意识”则意味着一种内在性和主动性,它们的指向是完全不同的。但在青年马克思看来,对对象、现实和感性不应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和领会,而应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和领会。也就是说,感性本身就包含了一种主体性原则,它不能被仅仅理解为一种外在性的东西。青年马克思提出的“感性意识”概念径直针对的就是理性形而上学传统的“纯粹意识”概念,是对纯粹意识虚妄性的根本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