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A07
本版标题
  • 陶鬶:中华史前文化的独特基因

  • 禹 鼎

  • 建党伟业的镜像再现

  • 禹 鼎

  • 建党伟业的镜像再现

  • 建党伟业的镜像再现

  • 陶鬶:中华史前文化的独特基因

  • 陶鬶:中华史前文化的独特基因

· ·

陶鬶:中华史前文化的独特基因

◇赵燕姣

提及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人们便会想到享有“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亮如漆”之美誉的蛋壳陶。实则,龙山文化时期虽以黑陶为主,但也有灰陶、红陶、褐陶,还有用高岭土为原料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制而成的白陶。在三足器类的陶器中,黑陶占多数,其他陶色也都有之,特别珍贵的白陶仅见于三足器类中的陶鬶。

陶鬶自成一体的正源

“鬶”最早见于1928年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子崖遗址,它有着长长的流口、把手和肥大的足部。这种形制奇特的器物被当时的发掘者称作“鬶”,其依据是汉代许慎《说文·鬲部》:“鬶,三足鬴(釜)也,有柄、喙。”鬴(釜)是煮饭的锅,“鬶”是指有把手且带喙的三条腿的煮饭的锅,与器形完全符合。此后,在我国各地,东起海滨、西至陕西、北至辽东、南达岭南,已有数百处遗址出土了各式陶鬶,年代距今约6500—4000年。尽管该器物发现的地域广阔,但专家们大多认为陶鬶的起源地是海岱地区。这不仅仅是因为大汶口文化时期出土陶鬶数量最多,广为盛行,更重要的是大汶口文化是陶鬶自成一体的一个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