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明意义
◇刘伟兵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促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既是中国共产党对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丰富了中华文明美好生活的内涵。小康社会的概念最早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好生活的设想,蕴含着“安民”“富民”“保民”等重要民生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在此朴素构想的基础上,凸显了小康社会的全面性,表现为发展的系统性、标准的综合性、受众的广泛性。一个安居乐业、文化繁荣、制度健全、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全面小康社会超越了中华文明历史上所有一切“治世”“盛世”的“美好生活”,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美好生活的内涵。
探索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行性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文明实践的远大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正是如此,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这一实践探索的阶段性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方面要求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财富,另一方面则通过更加公正合理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以全面发展的方式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性地探索了一条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行性道路。
拓宽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独立自主走内生型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探索。实践证明,中国并非依靠对外侵略、掠夺资源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而是在和平发展的环境中,依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逐步实现的。这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发展了现代文明实现的路径。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放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才能更加全面、整体性地把握其历史地位与历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