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A11

《资本论》分配伦理思想诠释

◇汪钊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配问题是经济活动中重要的一环,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分配正义观中形成了丰富的分配伦理思想。挖掘《资本论》分配伦理思想的生成逻辑,明晰其理论定位,得以彰显《资本论》分配伦理批判的理论旨趣。马克思设定未来社会分配伦理的基本原则是对资本主义分配正义观的解构,他运用唯物史观这个思想武器在批判中形成了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新分配观”,凸显了劳动者主权论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诠释了丰富的分配伦理思想。《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本质,即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事实上是一种异化的生产关系和剥削的分配关系。在与资产阶级分配观的论战中,马克思旗帜鲜明地反对资本主义抽象的、永恒的、虚假的分配正义,同时也反对绝对平均主义分配。他认为资本主义分配关系扭曲了价值创造主体和价值分配主体的关系,违背了公平正义的人类伦理规范。马克思揭示了社会两极分化趋势的反伦理性,对未来社会分配伦理做了原则设定。

社会两极分化的反伦理性主要表现在:违反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财富分配原则有失公平、分配正义失范、分配道德规范和价值规约丧失。马克思将未来社会分配伦理的原则设定为:一是坚持公平正义和集体主义原则;二是恪守无产阶级价值取向和价值立场;三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四是秉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分配方式。重新激活《资本论》分配伦理思想,挖掘其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能够为新时代我国分配伦理建设指明方向,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探寻真正的分配正义需要立足现实的人,坚持无产阶级的分配立场,在扬弃异化劳动中重拾劳动正义,为新时代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和获得公平分配提供学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