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端正创新创业动机
◇黎博 戴成波
青年时期是个人成长中的黄金时期,也是大有作为之时。高校要培育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把握国情民情,抓住机遇开展创新创业,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新时期国内高校为青年学生提供了教育资源和创业平台,依托高校自身平台帮扶青年学生开展创业,端正学生创新创业动机,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发挥好青年学生的才干。高校应从培育学生浓厚爱国情怀、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主题。
培育爱国情怀
爱国是当下创业成功的必备品质,不忘爱国初心方能把握创业机会。以爱国情怀为初心的创业行动才能扎根中国大地,才能做到“知中国,服务中国”。高校通识课与思政课的开展旨在开拓学生理论视野,从理论的角度为学生埋下爱国的种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注重以实际行动服务理论,让爱国的种子生根发芽。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当前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总体上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人才队伍爱国素养对比专业能力略有差距。高校要自觉承担起培育有高尚爱国情操的创新型人才这一重任,在基础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牢牢把握爱国的主旋律,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精神,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鼓励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祖国发展之中,筑牢精神之基。牢固树立家国情怀,勇于承担责任使命,以踏实行动创造新价值。在开展创新创业过程中,从身边、从社会细微之处入手,从祖国社情民情出发,发现社会民生、金融科技各方面痛点和弱项,运用创新才能和专业知识构思应对之策,将产业化、市场化思维融入问题思考过程之中,实现创新来源生活、服务生活、改变生活。让创新与创业相承接,将创业过程与国家发展相协调,以创新推动社会发展。
完善课程体系
依据教育部发布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校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时必须明确各类专业目标要求及课程要求,合理规划课程内容和任务布置。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构建课程体系、培育双创项目、丰富竞赛实训、搭建实践平台”等,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第一,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从知识与学科课程、活动与实践课程等方面入手,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积累。开设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行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热情。第二,扩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联合“校—企—社”三方培育双创项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和机会,促进创意落地转化,实现创新成果落地。第三,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高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业类竞赛,开展多样化实训项目,重视竞赛成果培育。发挥自身组织优势,增强学生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避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和实践脱节。第四,加强与高科技企业的联合研发。搭建高校和社会之间的连接桥梁,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创业示范区。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广泛参与到创业实践中,强化理论物化成果,服务社会。
服务社会发展
步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目前国内创业常态化,但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高新技术被国外“卡脖子”。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分注重经济利益和市场占有率,而在关键核心技术、高新技术领域过度依赖发达国家,造成其整体创新动力不足,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成功率不高。创新是创业的源泉,创业为创新提供商业依托,二者紧密相连。创新创业离不开创新人才,重视源头创新,构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创业孵化载体,促进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落地实施,将更多的“好创意”变为“好项目”,加大科技成果产出,深化技术革新,服务社会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
高校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努力成为体制机制改革先行示范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协同多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推进创新创业成果孵化,以创新为创业开辟道路,创造竞争优势;以创业为创新提供保障,实现理论转化。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项长久的工作,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在体制机制、课程改革、师资强化、资源优化等方面开创新局面,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合高校办学特色和教学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双创教育体系,助推创新创业浪潮,让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结出”丰硕的果实。
(本文系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研究”(HNJG-2020-077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