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乡村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张雪婷 徐运保
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加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对接乡村振兴建设,高校应明确目标,深化教育模式和路径改革,主动适应乡村双创”发展要求,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明确目标
乡村“双创”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和支撑。高校以教育服务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培育新一代乡村“双创”人才为己任,依托专业、科研、人才、文化等优势,加大乡村振兴人力资本投入,深入乡村,挖掘乡村特征,坚持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充分利用移动通信新技术,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培育“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开创创新富农、科技兴农、人才强农的新局面。
高校着眼未来,聚焦聚力,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活跃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更要有了解乡村、热爱乡村、扎根乡村的干劲和决心。而当代大学生大多缺乏对乡村就业创业的全面认知,更偏爱留在城市工作。高校“双创”教学中对乡村创业政策、环境和发展前景的课程内容设置偏少,针对性不强,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指导帮扶不到位。因此,高校“双创”教育应从服务特色乡村建设的实际出发,推行“爱乡村、敢开创、勇担当”的创新创业理念,构建知识、实践、思维、精神、素质五维能力培养体系,联动乡村产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双创”人才培养计划,分阶段、分批次深入乡村基地,在实践中强化“双创”成果落地,真正发挥教育教学服务乡村振兴、社会发展的基本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