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学科专业培育创新创业团队
◇单艳艳 陈镇
人力资本作为知识资本内核,在等量生产要素投入下比物质资本更能对经济产生集聚效应。团队中成员具备各项专业技能和知识,通过有效配置,可以形成最优知识资本组合,但因为其资本属性无法固定,所以更需要注重培育。当前科技创新知识的更新速率和集成化程度高,社会发展问题在此助推下尤显复杂。这种社会环境对创新创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是创新创业实践主体,加强对其能力本位教育更为重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是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我国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人才质量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创新创业团队发展的关键。依托学科专业与创新创业实践互馈完善教育模式,依托学科专业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科专业融合驱动创新创业团队发展,将为进一步培育优质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起到重要作用。
完善学科专业与实践的互馈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初衷是对传统高等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良。目前,我国创新创业团队培养模式注重灌输,难以应对实际难题。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着力点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培育各行各业的优秀创新创业型人才。依托学科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通过优势互馈达成良性循环,改善学科理论与创新创业实践脱节问题。第一,依托学科专业的团队成员拥有系统的学理支撑和专业的知识储备,具备思考和创新的基础能力,面对纷繁复杂而有价值的实际问题能快速找到发展空间;第二,创新创业实践的教育反馈推动学科理论的发展,有助于在实践中总结各种问题,推动团队成员思考现有理论的指导意义和存在问题,改进现有学理的不足,同时也推动成员实现学科专业和实践互馈转化。传统的“就创新创业论创新创业”还停留于讲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创业成功的个案奇迹、创新成功的心理要素等概论,而基于学科专业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模式是互馈的教育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有问题意识的思考导向,弥补传统创新创业团队培养模式的缺陷,有助于教育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学科专业的独特导向性来启发创新创业是一项能力本位建设的思想突破。以此产生的互馈教学模式,可以让创新创业过程凸显专业优势,让团队成员对创新领域和问题有更精确化、模块化和系统化的认知。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与团队自身学科背景、专业基础有机融合,将更有助于团队成员快速找到学科专业、行业与市场的切入点、敲门砖,提升学生对学科专业的信心和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更有助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达到产学研教共赢的效果。从创新创业质量上分析,创新创业与学科专业相结合,能更有效提升项目的含金量,确保项目的创新性与先进性,真正意义上实现以技术和人才作支撑的科技创新创业。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是人才培养的延伸途径和重要补充,只有推动创新创业与学科专业更加紧密地结合,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巩固专业知识,在学科专业教育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才能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既能创新又会创业的高素质人才。
促进学科专业融合
团队是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共同体,团队成员知识、技能的相互补偿性是其最为明显的特征。应发挥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以协同工作、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团队共同目标。合理分配团队中不同成员的学科专业背景,有助于在学科整合的碰撞下激发异质性知识的互融互通、素质结构的互补互利。从学科专业背景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及成员,发现成员中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创新意识最强,理工科类其次,艺术体育类居末;而在创新能力方面,理工科学生明显高于人文社科类及艺术体育类学生。因此,要想打造一支极具竞争力的创新创业团队,就需要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学科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学生合作组队,虽然具有某学科专业的一技之长,使项目在技术或创意上具有优势,但在其他领域如财务、营销、管理、法律等方面易出现能力不足,尤其以财务分析为常见,诸如财务管理体系不明晰、财务风险意识淡薄、资金营运管控不合理等问题较多,而这些往往都是评价创新创业项目、进行项目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合理的学科专业组成,有助于实现团队成员们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对不同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学习、互动和交流,可以充分调动不同学科专业的资源渠道,构建信息网络,从而快速获取新的异质性信息资源,实现不同学科专业与创新创业实践的信息互馈,完善学科教育模式,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融合驱动创新创业团队的发展,最终实现创新创业团队成长。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后脱贫时代大数据助力预防返贫机制研究”(20A11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湖南工程学院材料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