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考制度的百年探索与基本规律
◇尹达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探索、改革、发展与创新是我国高考制度延传变迁的永恒主题,更是为了满足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必然举措。从总体而言,我国高考制度的百年变迁经历了探索期(1921—1949年)、初创期(1950—1965年)、挣扎期(1966—1976年)、突围期(1977—1984年)、重建期(1985—1998年)、调整期(1999—2009年)、发展期(2010—2016年)和创新期(2017年至今)八个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报考资格、高考形式、考试内容、招生方式、招生机制等方面的变化。我国这一百年的高考制度改革不仅是社会变迁博弈的焦点,更是面临复杂艰巨形势实现创新发展的结果,蕴含着其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一,报考资格历经“特定招生—严格限制—全面放开”的变化。高考报名资格的限定,不但决定了高校招收生源的对象群体,更决定了高等教育选择权的合理分配,从根本上反映出党要培养哪些人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高校入学资格主要来自工农出身的指战员、军政干部,以服务于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国家需要和生源数量是研制高考报名资格的两大要件;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个体终身发展需要也成为研制高考报名资格的重要因素,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虽然竞争激烈,但形成了公平公正、早出人才的局面。大学入学条件取消年龄与婚否限制,实现“全面放开”,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事实证明,高考报名取消年龄与婚否限制和开放异地高考等举措,有助于落实以人为本原则,促进人人成才的需要,让人们了解求知没有年龄限制和城乡差异;让大龄青年重燃希望之火,促进教育机会平等,人人都能够借助高考改变命运,从而有利于尽快构建全面终身学习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