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A04

秦巴山区开新篇

◇本报记者  陆航

仲夏时节,秦巴山区汉中南郑,红寺湖畔,风光旖旎。出现在记者眼前的一座巍然矗立的青石结构建筑,就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馆长薛元勋告诉记者,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主展馆以“陕南红了半边天”为主题,分7个单元展示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的革命活动,反映川陕苏区革命活动的历史全貌。陕南红了半边天”出自一首传唱于川陕之交的红色歌谣:腊梅花开三二年,徐向前领兵进巴山,一仗打到汉中府,受苦人民心欢喜,陕南红了半边天。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汉中市南郑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镇巴县川陕红色交通线黎坝交通站旧址、勉县红四方面军陕南战役指挥部旧址、宁强县陈锦章烈士故居……这些红色遗迹,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的历史印记。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任宗哲对记者说,囿于社会发展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新中国成立后,革命老区的发展比较缓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加快老区振兴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扶持措施。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出台《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形成了支持革命老区的“1258”政策体系(即1个总体指导意见、2个区域性政策意见、5个重点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8个涉及革命老区的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激发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中国,带领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于宁锴告诉记者,秦巴山区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地震灾区、民族地区于一体。近年来,秦巴山区紧扣绿色循环、生态宜居战略定位,大力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许多过去居住在信息闭塞的深山老林里的群众,在产业发展、易地搬迁、教育扶持、低保兜底、医疗救助等措施的支持下,已经走上了小康道路。

汉中作为汉江源头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蓝天、青山、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明显。每到入冬时节,位于汉中市城区的天汉湿地公园就会成为红嘴鸥等候鸟的乐园。从最初的十几只,现在已经发展到近2000只,越冬的红嘴鸥已成为汉中生态旅游的一张名片。

汉江支流乾佑河畔的柞水县朱家湾,有农家乐、高端民宿200余家,600多位村民吃上“旅游饭”。漫步村中,炊烟袅袅,绿水环绕,如诗如画。民宿外墙上挂着的玉米棒和辣椒串,映照出人民心中满满的富足感。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的现代化民居错落有致,图书室、超市、篮球场、幼儿园点缀其间,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到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绿水青山终成金山银山,一幅幅小康的大美画卷正在秦巴山区深处徐徐铺开……从移民搬迁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小康到伟大复兴,中华儿女乘势而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