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自然生态维度下的科技创新
◇刘宝杰 姜惠
综观《资本论》,马克思虽未直接使用“科技创新”一词,但常以“劳动资料的革命”“机器的急剧改良”等具体表述来意指“科技创新”,并从多角度对科技创新进行审度。其中,自然生态维度是马克思审度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维。新时代,深入挖掘《资本论》中自然生态维度的科技创新论述,是推进绿色科技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介属性的科技创新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当人利用科技创新对外界自然打上人类烙印的同时,外界自然也赋予人以“自然界的本质”。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作为特殊中介在人与自然间进行自然物质、主体意志等因素的双向传递,推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顺利进行。
自然的人化中的科技创新。自然的人化是指,人在实践中运用特定工具,按照自身目的改造自然,使外界自然被赋予人类活动印记的过程。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人与自然呈现对象化关系与主客体关系。如此,我们应将科技创新置于这两种关系中加以阐释。其一,人与自然对象化关系中的科技创新。在实践中,人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在考察英格兰的农业生产时,马克思指出,农场主以获取富足农产品为目的,“修建巨大规模的排水工程,采用圈养牲畜和人工种植饲料的新方法,应用施肥机,采用处理黏土的新方法,更多地使用矿物质肥料,采用蒸汽机以及其他各种新式工作机等等”。作为人类实践的作品,这种体现人类意志的自然,是人类本质的凝聚,是人类自身的再现。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是联结主体意志与外界自然的中介。其二,人与自然主客体关系中的科技创新。在实践活动中,科技创新以中介形式,将主体力量传递于外界自然。在考察土壤经济肥力时,马克思指出,自然肥力的利用程度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包括农业中化学和机械的发展程度。采用新的化学或机械方法,排除不利于土壤收益的障碍,便能提高土壤经济肥力。在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改造下,土壤显露出人的实践痕迹和主体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是人改造自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