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红妆伤离情 一纸飘零寄汗青
——歌剧《萧红》评析
◇王坤彤
歌剧《萧红》艺术化地再现了主人公萧红饱经忧患的一生。她历经动荡战乱和家国沦丧,但仍笔耕不辍,向家国和命运发出呐喊,奏出了黯淡时代中的强音,谱写出绚烂而悲怆的乐章。
歌剧语言的尽可能还原
萧红生于1911年,逝于1942年。她漂泊在中国历史急剧动荡的年代,31年的生命见证了革命战火和民族危亡,目睹了家乡在侵略者的铁蹄下成为异乡。可以说,“漂泊”是萧红一生的写照。歌剧《萧红》抓住了这一关键词,通过时间、空间、人物三重维度,再现动荡的时代,体察萧红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其一,时间的漂泊感。歌剧《萧红》并没有按常规的时间顺序架构,而是采用倒叙、插叙,渲染时局的动荡和萧红的不安。序幕的时间设置为1942年,此时的萧红躺在医院病床上,即将走向她生命的终点,而记忆却飞回了1932年的儿童医院,在这里她诞下了孩子。此处剧情构思巧妙,地点虽同为医院,但时间却跨越10年,让弥留之际的萧红与新生命隔空对话。全剧在大回忆中穿插小回忆,构筑间离效果,徐徐道来萧红如烟花般闪耀而短暂的一生,将漂泊感径直呈现在观众眼前。其二,空间的漂泊感。萧红幼年离开家乡后一直辗转各地,漂泊余生,与这一史实对应,全剧的场景变换约有15次,频繁的空间转换让观众直击萧红居无定所的窘迫。其三,人物的漂泊感。萧红作为本剧绝对女主角,身边围绕着两组人物关系,一是萧军、端木蕻良等生命中真实出现的人物;二是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等笔下虚拟的人物。这些人物在歌剧中跳进跳出,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与她对话,但却无人能自始至终陪伴萧红,疏离的人物关系再次凸显了萧红的漂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