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文艺作品中青年形象的价值引领性
高扬理想情怀 饱含生活气息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中的青年形象
彰显文艺作品中青年形象的价值引领性
彰显文艺作品中青年形象的价值引领性
彰显文艺作品中青年形象的价值引领性
高扬理想情怀 饱含生活气息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中的青年形象
彰显文艺作品中青年形象的价值引领性
高扬理想情怀 饱含生活气息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中的青年形象
高扬理想情怀 饱含生活气息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中的青年形象
◇乌兰其木格
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中,以抒情化的语言表达出对青年的赞美:“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与之类似,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1900)、李大钊的《青春》(1916)、高语罕的《青年与国家之前途》(1916)等文章均专门针对青年立论,建构起青年与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紧密关联,青年被赋予实现民族崛起和复兴的神圣使命。与此同时,在中国现代作家笔下,一大批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青年形象被塑造出来,“狂人”(鲁迅《狂人日记》)、Y君(郁达夫《银灰色的死》)、何彬(冰心《超人》)、莎菲(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梅行素(茅盾《虹》)、觉慧(巴金《家》)等叛逆、感伤、激进、热烈、坦诚的青年形象应运而生。个体的觉醒与民族的救亡互相呼应,这些拒绝驯顺、摆脱中庸的青年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晚清以来民族精神中的暮气与冷气,彰显出“新国民”蓬勃的生命伟力,也使人们对青年能够拯救中国充满了坚定信念和热烈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