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西译论源头及其翻译矛盾认识
◇何琴
任何一门学科几乎无一例外是对实践的思考,翻译学自然也是如此。追溯中西方翻译理论的源头,可以看出,最初的翻译思考就伴随了对译事矛盾现象的认识和争论。
西塞罗和哲罗姆奠定西方译论基础
虽然早在希罗多德(Herodotus, 484-430/20 BCE)的巨著《历史》(Istoria)中,已有埃及译者阶层起源的记载,但开启西方翻译理论篇章的,通常认为是古罗马时期的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 106-43 BCE),他是第一个评述翻译过程并就翻译方式给出建议的人。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De Optimo Genere Oratorum, 46 BCE)中,西塞罗写道,为了让学生明白阿提卡式(Attic)演说风格的本质,他翻译了两位最著名的阿提卡演说家互相驳斥对方的演说辞。接着,西塞罗阐述了自己的翻译思考:“我不是作为译者,而是作为演说家来翻译它们,我保留了相同的思想和形式,或者如人所说的:思想的‘修辞手段’,但用的是符合我们使用习惯的语言。这样做的过程中,我认为没有必要字对字翻译,但保留了语言的整体风格和力量。因为,我认为我不应该像数钱币一样把它们数给读者,而应该像把重量称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