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A02

深入挖掘高等教育国际化价值

◇本报记者  王晓真

9月9日,英国教育机构发布了一份题为《高等教育国际学生为英国经济带来的成本与收益》的报告,引起学界热议。该报告由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英国大学联盟国际部和英国咨询机构“伦敦经济”联合制作。报告呼吁,人们在看到经济效益的同时,应更深入地审视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反思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

报告显示,当前在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国际学生约有50万人,他们在求学期间可为英国带来288亿英镑的收益,英国多地的地方经济收入因此可增加数百万英镑。有学者认为,这表明接收国际学生虽然会消耗一定成本,但更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报告有助于纠正英国国内一些人对国际学生及其价值的偏见。但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校长亚当·哈比卜(Adam Habib)在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官网发文表示,该报告及很多国际教育计划中采取的商业视角过于狭隘,甚至有民族主义之嫌。在他看来,这种商业视角回避了一个事实,即英国开展国际教育的方式存在严重问题。这些问题正在加剧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外流,削弱这些国家科研、高等教育等机构的能力,长此以往将对世界整体发展十分不利。人们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具有跨境性,需要全球性解决方案。而应对这些全球性挑战,需要在世界范围内提高科研和高等教育水平,这意味着人们要重新思考高等教育领域的全球合作关系。

在2021年英国大学联盟大会上,有学者强调了国际化与全球性解决方案的重要性,呼吁在世界各地平衡分配疫苗,但鲜有人探讨这对大学意味着什么。哈比卜认为,除了要保证疫苗生产机构的地域多元化,保障世界各地都拥有优质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也很重要,这有利于各地应对全球性挑战。然而,英国大学的商业模式和国际化战略,实际上正在破坏这一点,因为它从发展中国家吸引了大量有才华的学生,而这些国际学生中,有人选择毕业返回祖国,也有很多人留在英国工作和生活。这种现象对发展中国家科研机构水平和人才能力提升产生巨大影响。近年来,中国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不断增加,人才外流的趋势逐渐逆转。但对其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趋势可能仍将持续。

探索高等教育国际化新路径

哈比卜表示,应对这一挑战的方法绝非是自我封闭,而是要靠变革国际化和跨国教育战略,更多地聚焦机构合作。这需要在各国大学间打造联合课程、联合教学及联合认证,让发展中国家学生能够接触新设备,获得科学知识,树立全球意识。同时,要充分发展能够扎根于发展中国家当地的组织机构,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可以在本土环境中得以发挥。这种全球高等教育模式也能让发达国家的学生有机会造访发展中国家,以便他们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学习更具普遍适用性的知识和技能。此外,英国还应重构当下过度依赖国际学生学费的高等教育商业模式,深入思考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大学如何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等问题。

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是全球性需求。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校长黛博拉·特里(Deborah Terry)日前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发文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澳大利亚大学经历了国际学生教育需求激增期。2014—2019年,澳大利亚的国际学生数量增长了77%。但随着疫情的发展,到澳大利亚学习的国际学生不断减少,大部分国际学生的缺席让人们怀念他们为校园带来的活力以及为城市和地区注入的文化多样性。疫情的冲击成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变革的助推器。澳大利亚政府也在寻求开发新的国际教育模式,以更好地抵御未来可能出现的冲击。

澳大利亚希望通过新模式吸引来自不同国家、学科背景更加多样的国际学生。特里表示,未来,澳大利亚会有更多大学推出线下和线上混合授课模式,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将在自己的祖国完成初步学习后,再前往澳大利亚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此外,澳大利亚政府希望大学能探索新方法,满足地区与周边国家的教育需求。例如,印度尼西亚计划到2030年新培养5800万名技术工人。而澳大利亚可以通过提高国际学生学习时间和方法灵活度,帮助印尼等国家满足教育需求,从而为整个亚太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校长道恩·弗雷什沃特(Dawn Freshwater)表示,当下全世界对国际联系的需求可谓前所未有的强烈。孤立和隔绝将带来风险,会形成巨大的“回音室”效应,助长民粹主义,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但随着国家间关系的不断发展,大学长期以来通过研究、教学合作以及参与高等教育网络,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了富有成效的国际联系。这一联系仍在蓬勃发展,有助于消除民族主义走向极端化的风险。此外,新冠肺炎疫情让大学更加清晰地展现出为政府提供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凸显了研究人员之间以及大学之间的合作对专业知识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学必须牢记国际化视野的重要性,坚信这种长期以来建立的国际联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群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