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A04
本版标题
  •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三大体系”建设回望

  • 丝路拓通下元代城市文学格局

· ·

丝路拓通下元代城市文学格局

◇唐萌

13—14世纪,依托全线拓通的陆、海丝绸之路,世界各地不同族群、不同信仰的人南来北往、东行西游,最终汇聚在以大都、上都、杭州、泉州等为代表的元代城市,形成了有元一代丰富繁荣的城市文学面貌。作家多族群、内容世界性、文风多样化,共同影响着元代文学的格局,由元代以前的南强北弱、中外不通,发展为元代的南北均衡、联通中外,最终成就了元代文学的世界性大格局。

作家队伍的“多族群”

活跃在元代城市的作家族群构成多元,不仅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高丽人,还有来自东南亚、阿拉伯、欧洲等地的旅人。和前代相比,元代城市文学作家队伍呈现出明显的“多族群”特征。

除传统的汉族文人群体以外,西域作家与西方旅行家参与城市文学创作这一现象异常醒目。西域作家群体在元代文坛的崛起与蒙古三次西征带来的西域人东迁浪潮有关。这些西域人跟随蒙古人征伐天下,大部分在中原城市定居,北方的大都、南方的杭州到处是西域人的身影。“元时内附者,又往往编管江、浙、闽、广之间,而杭州尤夥,号色目种。”(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他们中不少人学习汉文化,“舍弓马而事诗书”,成为元代城市文学创作的新生力量。“有元之兴,西北子弟尽为横经,涵养既深,异才并出。云石海涯、马伯庸以绮丽清新之派振起于前,而天锡继之……于是雅正卿(琥)、达兼善(泰不华)、廼易之(廼贤)、余廷心诸人,各逞才华,标奇竞秀,亦可谓极一时之盛者欤!”(顾嗣立《元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