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A05

从和平立国到和平崛起
——中国与世界命运与共的路径选择

◇于洪君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彻底走出了历史形成的积贫积弱状态,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这一辉煌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了列宁提出的和平共处思想,始终不渝地恪守从和平立国到和平共处、从和平发展再到和平崛起的战略选择。

和平立国:屹立世界的重要保障

新中国诞生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基于意识形态因素和全球战略考量,实行对华孤立和封锁政策。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为了地区和平与稳定,新中国确立并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全力争取和依靠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与援助。

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这一特殊方针,毛泽东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已作出解释:“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作为一支具有世界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先进力量,既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又为人类进步作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永不言弃的初心。因此,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即在开国大典上庄严宣告:“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共产党人和平立国的崇高理念,明确无误地昭示于天下。

1950年,中苏两国建立友好互助同盟关系,毛泽东指出,中国有这样一个同盟国,目的是要“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可见,无论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并与苏联结盟,还是全力支援越南人民抗法战争,再到参加抗美援朝,新中国的目的都是要为自身生存与发展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为本地区争得和平与稳定。

以和平立国思想为指导,积极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全符合新中国自身利益,也符合当时国际斗争的需要。短短几年时间,作为主权独立国家和新的国际法主体,新中国稳稳地屹立在世界东方。不仅打赢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同时还从友好国家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支持与援助,较快地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工作。1955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和平为上”的重要思想,强调新中国要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要争取几十年不打仗,要争取与西方世界改善关系,其中包括希望与美国建交等重要主张。

和平共处:提升形象的关键原则

新中国和平立国的成功实践,加速了和平共处思想与政策的形成。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他还表示,根据这些原则,中印之间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

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在公开演说中强调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意义,随后与印度总理一起发表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适用于中印两国,同时也适用于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在访问缅甸时,周恩来重申了这五项原则,并得到缅方赞同。两国总理在联合声明中确认,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为了使文字表述更加准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最终被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得以确立。这一重要举动,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国际形象。

20世纪60年代初,尽管中印两国关系因边界冲突恶化,美国等多数西方国家继续孤立中国,苏联对华关系出现消极现象,但中国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决心并未动摇。一方面,中国继续发展同朝鲜、越南等国的传统友谊,同时通过民间外交拉近中日关系;另一方面,以平等协商、互谅互让为原则,同缅甸等西南方向多个邻国以及蒙古国解决了边界问题。1964年,中国成功与法国建交,打破了西方孤立新中国的阴谋。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开启交往之门,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和平共处外交取得显著成功,坚定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同在的意志和决心。1975年,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宣布:“我们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 

和平发展:

建设现代化的强大指南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纵观国际风云变幻、世界力量对比以及中国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努力争取并维护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及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全力以赴谋发展,成了全社会坚定不移的共同意志和最大追求。和平发展因此成为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中之重。

在新方向的指导下,中国大踏步地走向外部世界,建设性地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同世界各国广泛交流与合作。摒弃意识形态因素,超越社会制度差异,一切服从和服务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和平发展,成为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主旋律。80年代末,苏东剧变、冷战结束,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的和平发展面临严峻考验。邓小平审时度势,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坚持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瓦解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对华制裁,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得以前行。

进入21世纪,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调整,世界权力重心加速东移。中国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引起一些国家的不安,不同版本的“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有鉴于此,2005年12月,中国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宣告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显而易见,尽管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加速上升,中国仍将一如既往,继续走和平发展之路。

和平崛起:发展自身

与造福世界的有机统一

近年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国家道路选择差异性与文明形态多样性交互作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快速成长的中国,被视为这场大变局中最大的积极变量。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纵观人类发展大势,提出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理念的重要思想成果,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为举世关注的中国和平崛起,作出了科学、全面、权威的解读和诠释。

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努力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坚持实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全力打造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倡导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的交流互鉴。此外,中国还积极引领全球性和地区性多边机制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如何认识和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高度关注。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随后,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申:“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因此,各国政党要担负引领方向、凝聚共识、促进发展、加强合作、完善治理等五种责任。他承诺,“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中国共产党愿继续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一道,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总的看来,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会一帆风顺,反而会充满风险与挑战。但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通过和平立国走向和平共处、通过和平发展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选择和历史路径永远不会改变。实践已经表明并将继续表明: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走进中国的有机统一。通过与外部世界广泛交流合作,一方面持续增强自身现代化水平和治理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党和政府开明开放、包容合作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也会增进外部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为中华民族在更高水平、更大范围与世界同行开辟广阔前景。

(作者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