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全球转向”的实践意蕴
◇秦亚青
国际关系学百年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在21世纪初出现了理论研究的全球转向”,即构建真正具有全球意义而非仅为西方意义上的国际关系理论。推动国际关系理论全球转向的主要有两个学派:一是以阿琳·蒂克纳(Arlene Tickner)为代表的批判学派”;二是以阿米塔·阿查亚(Amitav Acharya)和巴里·布赞(Barry Buzan)为代表的“兼容学派”。两个学派的共同点是推动国际关系理论超越西方语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观照。
批判学派:颠覆中心—边缘知识
生产的二元结构
称蒂克纳及其同事的研究为“批判学派”,是因为他们借鉴马克思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将当今国际关系知识生产的基本状态描述为一种中心—边缘结构。中心占据主导性地位,而边缘是从属的,是“被治理、被剥削、被置于变革过程而被变革”的。国际关系主流理论自诩为具有普适意义,实际上只是地方性知识的表象。国际关系学的实践和现状表明,它并不具有全球性和全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