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A05
本版标题
  • 从晚清城市“公”领域的转型看中国式现代化
    ——访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教授

  • 中国式现代化谱写世界历史新篇章

  • 杨共乐教授简介

  • 10月18日第5版“学术中国·历史学”头条文章(马敏小传)

  • 换图:10月30日争鸣03(Z03)二条文章换图

  • 换图:10月30日争鸣03(Z03)头条文章换图

· ·

从晚清城市“公”领域的转型看中国式现代化
——访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教授

◇本报记者  徐鑫

 

传统观念、概念在近代以来的转型与变迁,是透视中国式现代化及相关问题的一个重要维度。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召开期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教授以晚清城市“公”领域的近代转型及其观念变迁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缘由。围绕相关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马敏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报》:“公”这一概念有助于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建设,可否请您具体谈谈其中的联系?

马敏:与“私”相对应的“公”是中国一个传统的重要概念,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其含义则随时代而不断变化。但在这种不断之“变”中,又有其常”,即沉淀下来、遗传至今的共性特征。晚清中国开始步入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中国近代,无论“公”领域还是附丽其上的“公”观念都经历了深刻的时代变迁。传统之“公”与近代之“公”相依相存,同时又互渗演化,形成新型的公共领域和公共观念,推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近代化)进程。循“公”概念内涵及外延的变化探寻其近代演变轨迹,或可有助于从土生土长的“中国概念”中梳理、把握现代化的“本土”特性,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