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A06

2朝戈金


从信息技术角度看,“口头传统”是与“书写传统”经常并置在一起的概念。人类会说话的历史,就是口头传统发生和演进的历史。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口头传统与文学关系紧密。口头传统长期居于文明赓续的中心地位,它作为媒介被使用的历史悠久,但作为现代学术对象的历史则很短。中国学者很早就关注民间口头传统,但直至20世纪的最后10年,在与国际学界的对话和交流中,明确的学科意识和方法论建设才初具规模。口头传统研究对中国文学学科的研究方法、理论体系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口头传统学理的烛照下,中国学者在资料学建设、理论精细化等方面成绩斐然。首先是资料学建设取得了罕有其匹的成果——在文本化规程(科学记录和誊写)、资料库建设(数字化存储)、数据库标准厘定(元数据标准制定)、高标准样本采样(“中国史诗百部工程”)等环节,都做到了世界领先水准。其次是理论研究精细化,对演述文本“格式化”和田野研究的“五个在场”要素的总结,“田野再认证”工作模型的建立,对“多级程式意象”的归纳,关于“书写型传承人”的认定,关于演述活动“逆生长”的实验,关于口头与书面互动的描摹等,都可看作中国学者对口头传统理论研究的贡献。可以说,口头传统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是与国际上的发展同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