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A07
本版标题
  • 为人民服务:
    中国政府的决策动机研究

  •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
    核心参数测算及应对策略

  • 中国扶贫经验的有益启示

  • 林毅夫--学者链接

  • 刘元春--学者链接

  • 郝福满(Bert Hofman)--学者链接

  • 林毅夫--学者链接

  • 郝福满(Bert Hofman)--学者链接

  • 刘元春--学者链接

· ·

为人民服务:
中国政府的决策动机研究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政府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究竟是发挥协调、促进作用以提升市场有效性,还是造成市场扭曲,恶化市场失灵,将极大影响一国经济发展速度、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运行质量。

“为人民服务”的有为政府

政府的行为类型通常可分为三种:一是“有为政府”。政府能够积极主动地克服市场失灵,平滑经济周期波动,提升市场有效性,促进经济发展,救助经济发展和周期波动中的被冲击方,维持经济正常运转和社会发展稳定。二是“不作为政府”。政府在面对市场失灵和经济周期波动时不主动克服,放任市场自发运行。三是“乱为政府”。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秩序,导致市场扭曲、寻租腐败、资源错配、收入差距扩大等。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究竟属于何种类型,取决于政府是否具有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更取决于政府的行为动机。

目前,主流经济学盛行两种政府行为假说。首先是“利益集团说”。该假说认为,政府行为是各种利益集团角逐达成的一种均衡。政府官员的决策受制于利益集团,政府政策成为利益集团维护其利益的工具。对于这些利益集团来说,其成员数量越少就越团结,影响力就越大,主导政府决策的能力也就越强。其结果是政府决策出于少数人的利益,而非全体人民的利益。此时,如果政策制定背离了全体人民和市场规律,将导致“乱为政府”。其次是“个人利益说”。该假说认为,基于个人理性原则,政府决策主要是为满足决策者个人的需要,而非出于全体人民的利益考虑,这就有可能导致以个人利益为主导的不作为或乱作为。但上述假说的结果,并不符合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假设,即政府是最大化所有家庭效用的仁慈型社会规划者(benevolent social planner)。因此,政府决策动机还可能存在第三种假说,即“为人民服务说”。早在1944年延安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这一初心和使命,并使之成为中国政府官员的行为准则。这种行为导向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政、王道思想一脉相承,也与仁慈型社会规划者的行为要求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