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中国的道路与道理
老龄社会治理之“中国逻辑”
中国现代化中长期发展趋势
黄平
彭希哲
张翼
现代化:中国的道路与道理
中国现代化中长期发展趋势
老龄社会治理之“中国逻辑”
老龄社会治理之“中国逻辑”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人类社会新常态,提升老龄社会的善治水平是一个崭新的全球性战略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定“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体现了最高层级的国家意志,凸显了老龄社会治理的重大意义。亟须反思和审视中国老龄社会治理现实和趋向,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积极回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诉求。
凝练老龄社会治理“中国逻辑”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特殊性,我们是老年人口规模最大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应对老龄化的任务也最繁重和最复杂。过去40多年间,我们完善中国老龄政策主要靠摸着石头过河”和广泛学习西方经验,老龄社会治理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改进的过程。然而治理模式有鲜明的国家特征,随着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已很难通过借鉴西方经验来解决我们的现实问题。
与此同时,当代西方治理研究也进入反思期。例如,福山就调整了他在20世纪90年代对特定治理路径的追捧,明确批判现有研究过于关注国家治理方式,忽视了“国家是否有能力治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并持续强调和深化解读。这是我们针对治理话语权体系拿出的“中国方案”,即“治理”不仅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结合的有机整体,“治理能力”还应成为“治理体系”有效性的判断准则,治理终归是要看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