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雅集”:中国传统文人的城市化之始
——以创刊初期的《申报》为例
“今日忽传有申报,江南遐迩闻知音。”《申报》在创刊第一天,就呼唤“骚人韵士”提供“短什”“长篇”,以及“各名区竹枝词及长歌纪事”,文人们群起响应,“纷以辞章相投”,遂形成唱和呼应、热闹非常的“雅集”现象。
雅集是一个传统,中国文人借此以文会友,是朋友、熟人或师生之间的诗歌吟诵、酬唱和评鉴活动。当这样的“传统”与现代报纸发生对接,并通过版面运作出现时,原有的传统就发生了变化。诚如霍布斯鲍姆所言,成为一种“被发明的传统”,是为回应新形势而采取参照旧形势的一种方式。对于报纸而言,是为解决稿源和读者问题;而就“文人雅士”来说,居于陌生的大城市上海,自有“琴剑自怜孤客况”之感,他们急盼有一通道,能与陌生的城市建立关联。响应《申报》的征稿,不仅符合他们作为文人的身份,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之突出和呈现,有了自己的存在感。“四座宾朋同臭味,三生文字有因缘”,恰说明报纸通过“雅集”聚合起文人,文人“雅集”则是社群的编织,实体空间和报纸空间互为交错,喝酒酬唱与遥和呼应此起彼伏,从而辨识出“我们”和“我们中的一员”。这不同于安德森式的“想象共同体”,因为作诗作文本为中国传统文人之标志,他们都是彼此心领神会的“熟人”,只不过熟悉的“舞文弄墨”让沦落的他们重新浮现,共同寻觅和构建新的生活方式:“且喜群贤集,堂开绿墅时。晷移花影乱,风定鸟声移。谐俗论何健,清扬曲度迟。酒阑人未倦,还欲斗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