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塑造大国新形象
◇刘同舫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应当如何逐步在历史和现实中掌握大国命运?最为关键的实践指向是塑造与传播中国的大国新形象。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发展之路已然进入稳定期,大国形象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塑造并传播大国新形象,与发达国家进行有效沟通和互促共进,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经验,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砥砺前行的应然之举。
塑造具有超越性的共存思维
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共存性思维超越多重现代性与有限全球化,展现中国开放包容的大国新形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展开和不断完善,需要我们保持原创能力和开放心态。包容性价值取向来源于中华文明的生机与活力,其在不断生发和革新的过程中,更新并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进程,彰显了中国人民不断开放的文化心理特质。
但中国的大国崛起与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倍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抵制,持续受到此起彼伏的反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各国对提升发展水平的追求实际上加快了诸多竞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生成了一种主张国家主体个体化和自身实践独特化的多重现代性,既呈现了各国现代化制度的创建过程和文明特性的展现过程,也显示出不同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进行自我调适的可能性。然而,当全球性危机爆发时,发达国家试图收回自身国际主权以避免承担大国责任,从而造成全球化发生方向性转变,即逐渐转变为有限的全球化,这一行动无疑会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带来冲击和负面影响。
中国唯有着眼于长远,守住核心利益的底线,拉长包容性的半径,才能勾画出更大的同心圆。坚持和发展这种长远目光”和“包容半径”的原则,要求我们在优化开放的方式中追求更加均衡、稳定的现代化,既要避免过度轻信西方发达国家作出的表面“承诺”,也要避免过于恐惧其“阴谋”的威胁。通过构建自身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为共存性思维方法论提供有效智识,为世界的历史叙事构筑一整套开放包容的新思维范式和表达方式,展现中国的大国担当和理论自信。
提升“让世界读懂中国”的
战略高度
在世界话语体系中“让世界读懂中国”,塑造中国文明和谐的大国新形象。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充分展示了中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了中国崛起与世界发展的关系在大国命运中的关键地位。“中国奇迹”的发生是否表明中国已经或即将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仅事关中国自身崛起的后续走向和现代化新道路的未来发展,而且事关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效用性和借鉴意义的评价。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充分证明:社会主义中国有能力塑造有利于现代化发展的世界秩序和外部环境,有实力化解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挑战和负面效应,有信心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创设合理的借鉴范式和发展蓝本。事实上,中国在经济和贸易方面的确实现了稳健的进展,但要在其他领域实现均衡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复杂挑战。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处于现代化新道路上的中国不仅注重物质上的现代化,还强调精神上的现代化;不仅实现了经济持续发展,还始终力图减少发展导致的负面影响,积极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体上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均衡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全方位、均衡化发展仍需深入,中国的世界影响力要转变为有效的塑造力还需持续探索。对于外部世界而言,国际社会不仅寄希望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现存世界秩序和获利体系的革新,更期待在与中国的交往中分享更大的利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中国的崛起视为霸权和威胁,主要由于其在主观认知方面的狭隘心态。但从应对策略上讲,中国人理应更好地讲出“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的现代化新道路,这也是中国掌握大国命运、通往大国之路必须经受的考验。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实质性影响,但在话语权意识、话语体系建构上并未取得可与现代化建设成就等量齐观的成果和地位。为了避免借用西方话语来解释自身而导致“中国特色”的神秘化和抽象性,未来必须把“让世界读懂中国”的任务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在了解西方国家主导的话语体系基础上建构中国自身科学的话语体系,与世界大国之间建立起形式多样、内容连续的对话机制。不仅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经验,还要在对话中将中国经验背后的理论体系和文明观念呈现出来,推动世界读懂中国,展现文明和谐的中国对世界的塑造力。
加强人的观念现代化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提升人的现代化素养,高扬大格局、宽视野的大国新形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掌握大国命运的进程中不会一帆风顺。中国坚持走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保障国家安全、实现持续性发展以及维系新型大国关系的必然抉择。中国意识到并致力于在扩大交往和深化对话中,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真实内涵与价值意蕴。
外部世界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民族成就和世界影响有一定程度的认同,但对其成就和影响的内在依据与必然逻辑并不真正了解。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交往过程中,往往急于建立自身话语体系,证明自身文明优越的行为密切相关,而这一行为无疑增加了不同话语之间相互调适的成本。大国之间的交往是一个涉及本土社会和本国民众多方主体,需要人们广泛参与、互动与调适的系统工程,这对大国新形象传播主体的素养提出了现代化的要求。外部世界并不会主动依照中国的本土情况修改自身的交往规则和行为意志,其更多是力图否定和阻碍中国的崛起,甚至拒绝相互调适,体现出单方面的不信任和排斥。
要想避免国际社会的外部排挤,中国需要在现代化新道路中主动实现最为内核的人的观念现代化,提升作为现代化事业主体的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制度引导三重维度,而可持续的思想解放则是发展和崛起的深层密钥,它是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度融合的思想结晶,是中国道路持续发挥世界影响力的内在支撑。中国应该且必须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地解放思想,不断更新和保持社会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人民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意识,勇于理解和包容新的国际规则,在大国关系的处理过程中坚持长期交互交往的耐心,彰显大国胸襟和人类情怀。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和人民的创新成果,体现了中国对世界现代化普遍规律的深刻把握,彰显了中国道路自身的特殊意义。从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来看,作为文明古国、文明大国的中国之所以生生不息,同其始终保持自身文明逻辑与发展逻辑休戚相关,大国之间的有效沟通和新型关系的建立对于人类未来社会的建构具有关键性的战略意义。
从中国持续崛起的未来战略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文明国家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中必将承担远大使命,注定要在质疑和困顿中坚持并拓展自己。这不仅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百年探索的肯定和接续,也是对全新的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的开创与发展。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时代,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决定了优质的国际交往和精神追求成为必然趋势,顺应趋势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将继续展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穿透力和实践辐射力。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