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敬畏之心 走好成长之路
◇刘鑫鑫(直属机关党委)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年轻干部提出了严格要求与殷切期待。作为党的年轻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心中常怀敬畏,才能不断坚定信念、提升修养、增强本领,走好自己的成长之路,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不辜负党和人民期望和重托。
敬畏人民,严守澄澈初心。敬畏人民意味着时刻准备为人民牺牲一切。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人民,血脉是人民。100年前浙江嘉兴的红船上,激荡在岁月深处的信仰点亮了中国人民艰难困苦的抗争之路。这一路坎坷崎岖,历尽曲折。在国家的黑暗时刻,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毅然扛在肩上,用无悔的誓言、年轻的生命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100年前,他们的选择改变了中国的命运;100年后,我们的选择将书写中国的辉煌。这百年来始终未变的,是永恒的家国情怀和为民初心。
敬畏人民意味着要拜人民为师。和平年代,年轻干部更要时刻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要在基层工作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拜人民为师,是思想、是方法、更是立场的体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作为党的年轻干部,只有时刻向人民学习,才能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无穷的营养与智慧,才能不断迸发出奋进的激情与力量。
敬畏党性,筑牢信仰之基。党性是党的性质、目标、宗旨、作风、纪律、道德等各方面要素的综合反映,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的终身课题。敬畏党性就是要有如铁的信念与意志。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更为严峻也更为隐蔽。面对国际社会、国际舆论针对中国共产党的偏见和行为,党的年轻干部要有“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毅力与底气,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寸土不让,强化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以坚定意志维护国家利益。
敬畏党性就是要强化为民造福的责任担当。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表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青年干部强化为民造福的担当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中国表达,也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运用。在脱贫攻坚战中,一大批年轻干部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把情感、心血甚至年轻的生命都投入脱贫事业中。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众多青年干部挺身而出,奔赴抗疫前线,用青春、用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的誓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基层民生的细微之处就是对青年干部的磨炼与考验,为民造福的责任与担当就是青年干部应对考验的卓越能力与坚定信念。
敬畏知识,锻造实践之力。敬畏知识需要不断汲取新知,开阔视野。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大变局需要大视野。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在全国人民面前徐徐铺展。党的年轻干部要想在大变革中干出大事业,就要学习科学理论和先进知识,了解国际格局最新态势。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整个世界处于变化之中,年轻干部要以辩证的、历史的眼光看待国内外出现的各种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去理解问题,将新知识学以致用,将新办法顺利推行。
敬畏知识就是要深入扎根实践,以学笃行。“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知识的意义在于实践,知行合一才是读书学习的最高境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因此,年轻干部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在干中学。要在鲜活的实践中理解理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实践成果升华为思想认识,形成符合实际的工作思路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