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新时代大学生跨文化学术英语能力
◇蒋苏琴
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目标,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我国高校开展起来。在这种背景下,优秀的英语成绩和漂亮的英语口语并不足以使新时代大学生在其专业领域内具有国际竞争力,通识英语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对学术英语的需求大量增加。然而,纵观国内英语教学的发展,学术英语教学情况并不乐观。很多学生在跨文化语境里的学术英语表达经常出现语用错误,跨文化学术英语能力薄弱。
跨文化学术英语能力的构成
在英语作为国际学术交流通用语言的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的跨文化学术英语能力实质上是在多元文化中运用学术英语的能力。学术英语能力多指理解和产出英语学术文献的能力,即用英语阅读并阐述相关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的能力,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或在国际会议上宣讲研究成果的能力,参与国际科学合作项目以及在合作过程中没有障碍地进行语言交流的能力。国内学者对学术英语能力构成的看法不尽相同。有学者认为,学术英语能力由学术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学术认知能力和跨文化适应等综合能力构成,强调了跨文化适应等综合能力的重要性。有学者发现篇章组织、话语策略知识等学术英语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进而从事并胜任国际化背景下学术交流。还有学者把学术英语能力看作学术能力、学术素养和学术话语能力的结合,而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能力或者技巧。在笔者看来,跨文化学术英语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跨文化知识能力。跨文化知识能力包括多元文化知识的建构、理解、拓展以及应用和整合能力。跨文化知识能力是当代青年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2016年,“国际理解”被列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责任担当”的内容之一。广义上的跨文化知识不仅包括跨国别、跨民族文化知识,也包括跨学科、跨专业文化知识,所以学习知识必须掌握与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各学科、各专业相关的跨文化理论知识,而不仅仅是外语语言知识。在交际过程中,语言、世界观、思维方式等具象或抽象文化要素的相互碰撞会对跨文化交际的流畅性有一定的影响。从根本上了解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深入理解并整合各种文化知识,坚定中国文化自信,保障中国优秀学术成果的对外传播。
二是学术语言能力。在各大学学术英语课程中,对学术语言能力的描述最多。学术语言能力包括学术词句等基本语言能力、学术阅读能力、学术写作能力、学术语境中的语言交际能力以及学术技能等。学术词句能力方面,除通用英语词汇和句法之外,还需掌握一些通用学术英语词汇以及专门用途英语词汇,了解被动句、分词、名词化词组等在学术语言中的使用特点。学术阅读能力包括:扩大学术词汇量以帮助理解学术语篇;了解学术论文的结构和文体特征;阅读基于真实情景的学术语篇;建构特定体裁的语言知识,同步构建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文化通识知识。学术写作能力包括掌握具有学术风格的语言特征以及开篇和段落写作、衔接手段等的正确用法。学术语境中的语言交际能力包括口语和听力两部分。听力能力包括:听懂学术讲座、真实情景的文本;辨听出话语标记语的功能,了解不同体裁文本的结构。口语交际能力包括:能够提出假设,并用证据证明假设;掌握要求澄清或者打断别人讲话的交际技巧;解释分析问题;能说服他人且可以达成一致意见。学术技能包括掌握文献使用的相关技能(总结和记笔记、批判性阅读和思考、引用文献和了解剽窃),以及小论文写作的能力。
三是跨文化学术交流能力。跨文化学术交流能力就是在多元文化中运用学术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在多元文化的学术环境中进行学术交流,需要了解各地的民族文化、大学文化以及学科文化,同时也需要了解知识是如何创造的,并尊重学科的价值体系。有学者将能力要素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整合社会、学校及学科价值观的能力;领导能力和团队协商能力;全球化意识;面向未来的视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不同价值观的理解;对学术研究中道德规范的理解。
跨文化学术英语能力培养框架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最新版)指出,应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和学术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术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也规定,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较强的跨文化能力,熟练使用英语从事涉外行业、英语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等相关工作的英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英语人才。为了进一步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大学生,传播中国优秀的学术成果和文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跨文化学术英语能力。
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在考虑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需求分析确定不同学科学生的英语需求,建立既独立又统一的课程体系,将学术英语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培养相结合。将研究方法的教学纳入课程体系中,训练学习者扎实的基本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知识理解和整合能力,为实现新时代大学生跨文化学术英语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
改革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项目式培养、构建学习共同体等途径,把跨文化教学内容融入教学育人中。通过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把学术语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相结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语言交流能力。以小组合作、团队协作的形式给学生分配学习任务,如课前收集资料、课中进行小组展示和讨论、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以“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方式推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从而实现有效学习。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启发式、体验式、任务式和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优化学术英语能力的培训策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营造良好的跨文化学术氛围。将留学生教育与学术英语教育相结合,增强跨文化的感染力;开展跨文化和学术英语专题讨论,加深课程印象;开展“学术第二课堂”,帮助学生拓宽学术视野,养成学术规范;邀请专家做前沿研究动态报告;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的学术活动、国际学术论坛以及去国外高校参观访学等。这些对于开拓学生学术视野、置身高水平学术环境了解前沿信息具有重要作用。
建设国际化的教师队伍。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鼓励英语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进修,接触最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开阔眼界,活跃思维;积极支持英语教师向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投稿和参会,了解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提升英语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与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英语专业学生学术能力发展研究”(XJK17BGD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