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改革 痴心研究
■新书发布会现场
◇迟福林(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看到出版的《改革开放建言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言录》《迟福林改革研究文选》,我回想起自己30年来追求改革、痴心研究的历程。这个历程,包含了魏礼群主任、张卓元老师等各位专家的心血,包含了我院同事们的不懈努力、加班加点的拼命工作。在这里,我代表中改院,向对中改院长期支持、理解、关心、爱护的领导、专家,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说一声谢谢!
建院30年来,“五个坚持”是中改院的基本实践:坚持“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院宗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行动研究;坚持“以建言改革为己任”的担当;坚持以改革的办法办院,“小机构、大网络”的运行机制;坚持“家国情怀、执着精神”的价值追求。
1991年11月1日,中改院正式成立;1996年11月1日,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在北京主持座谈会,庆祝建院5周年;2001年11月1日,建院10周年,我院在北京举行建院10周年座谈会;2006年,建院15周年,我们以举办“中国公共服务体制:中央与地方关系”国际论坛庆祝自己的生日;建院20周年,我院新院址落成,陈锦华副主席,海南省原省委书记罗保铭、原省长蒋定之亲自参加新院揭牌仪式;建院25周年到29周年,在座的很多领导和专家都参加了。30年一晃就过去了。
建言改革开放
建院以来,中改院首倡“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让农民工成为历史”“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进‘十二五’改革”“由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形成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结构”“推进服务业市场开放”“释放内需的巨大增长潜力”“以经济转型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以高水平开放形成改革发展新布局”“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有的直接为中央决策采纳,有的被用作制定政策和法规的重要参考。获得包括五个一工程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发展研究奖”等多个奖项。
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1998年,正值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中改院提出了“尽快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长期化”的政策建议。呈报该建议时正值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立即引起有关领导人的重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同志作了批示。随后,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直接采纳了“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这一建议。
国企改革:从国有企业转向国有资本。20世纪90年代初,中改院率先提出了“从国有企业向国有资本过渡”的改革建议。其中包括:加快实现从国有资产管理向国有资本管理的根本性转变;从国有企业数量目标的追求转向国有资本总体效益的实现;建立国有控股公司,着力培育国家“种子队”;优化国有资产管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等。
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2003年,SARS暴发。面对危机,2003年7月12日,中改院在北京召开“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国改革形势分析会”,提出要从SARS危机中吸取教训,最具实质性的行动步骤就是加快政府转型,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在当时的背景下,并不是所有人都赞成政府转型,有专家不赞成,更有地方政府领导批评,“不搞经济建设,还要政府干什么?”2003年12月24日,《经济参考报》刊登了中改院课题组关于《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议,并获得了第十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从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转变。2007年,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委托,中改院承担《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的研究工作,形成了以“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为主题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08》(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年)。我们提出一个重要论断:尽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改变,但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发生了变化,老百姓的追求由物质产品逐步向公共产品转变,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我国正在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型。其中,还特别提出了“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在报告的结尾,我们提出,“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建立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和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就其所涉及的人口规模而言,在世界上是空前的;就其制度建设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意义而言,可以同近30年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提并论。中国正在为建立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做出巨大努力。这将对人类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民富优先。从改革一开始,就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改革研究者,在改革的进程中,在不同的条件下,围绕共同富裕,我们提出不同的改革建议。2010年前后,中改院主张第二次转型要以民富优先为目标,建议理顺“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更加注重“民富优先”。当时我们建议,要在“十二五”规划中把收入分配调整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构建由国富优先转向民富优先的收入分配制度。2011年2月25日,中改院在京举办“民富优先出版座谈会”;2011年3月10日,我在全国两会上以“推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政府转型”为题作大会发言,建议“确立并实施民富优先的改革发展导向”。
从基础领域到结构性领域改革。世纪之交,中改院提出从“基础性改革转向结构性改革——21世纪初期我国经济改革的特点分析”,比较早提出结构性改革。1998—2003年,中改院连续举办了五次关于基础领域改革的国际论坛,重点讨论电信、电力、铁路、民航等垄断性公共部门的市场化改革,提交了5份基础领域改革的政策建议报告,呼吁打破基础领域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推进股份制改造、加快市场开放、引入民间资本。
二次改革与二次转型。2009年12月29日,我院在北京举行“第二次改革——中国未来30年发展方式转型”新书发布会;2010年3月23日,在北京举办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场深刻改革”为主题的座谈会暨《第二次转型》新书发布会。
从“一次开放”走向“二次开放”。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开放与改革直接融合、开放倒逼改革、开放是最大改革的大背景下,中改院将扩大开放作为改革研究的重点,提出“一次开放”到“二次开放”、推进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开放转型、服务业市场开放、以高水平开放形成改革发展新布局等系列研究观点。
消费主导。2009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仅30%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50%。2008年,我在东北大学举行了一次题为“走向消费大国转型”的学术讲座,提出“中国正在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型”这一观点。
2012年,中改院出版了以“消费主导:中国转型大战略”为主题的年度改革研究报告,明确提出“消费主导引领中国未来”。2014年,中改院提出了“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从物质型消费走向服务型消费”,正式提出了“服务型消费”这一概念。此后,在中改院出版的《转型抉择》《转型闯关》《动力变革》等改革研究报告中,都涉及消费结构升级的观点及改革举措。2018年,我在央视中国经济大讲堂提出“中国进入消费新时代”;2021年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中改院与中国工人出版社推出了年度报告《中国消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人民健康至上的治理理念。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改院第一时间深入研究。年初出版《人民健康至上——公共卫生体系变革挑战》,这是疫情后我国智库较早针对公共卫生体系变革的研究成果。中改院从3月7日开始,组织了系列线上座谈会,我们提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深化公共卫生体系改革”“以人民健康至上的理念推进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变革”等文章,被《经济日报》等多家媒体刊发、转载,《新华文摘》2020年第13期头条全文转载。
建言海南自贸港建设
中改院的建院宗旨是“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1991年11月至2021年8月,我院形成关于海南问题的研究建议132份、政策咨询研究报告128份;举办海南主题的研讨活动96次,形成会后成果百余份;出版图书35本,在服务海南以及推进自贸港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建院那一天,中改院就举办海南对外开放战略研讨会,研讨特别关税区相关问题。1992年4月,中改院提出“建立海南特别关税区”的建议,召开“建立海南特别关税区研讨会”。1992年12月,形成《建立海南特别关税区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充分利用海南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优越的资源条件,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特别关税制度和世界上通用的自由港经济政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海南区域开放希望落空的背景下,海南到底何去何从?2001年,我们提出以产业开放推动产业升级,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2009年底,海南国际旅游岛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7年6月16日,中改院形成了《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岛升级版——从服务贸易项下的产业开放走向自由贸易区(研究框架)》《以更大的开放办好最大的经济特区——关于海南全面深化改革的建议(44条)》《建立海南自由港——方案选择与行动建议(16条)》的报告。2018年底,中改院比较早研究提出“海南自由贸易港初步设想(研究建议60条)”。
2018年,海南省委省政府以我院为主成立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此外,我院与国浩律师事务所建立了中改院—国浩自贸港法律研究院。2021年6月,我撰写出版了《逐梦自由贸易港:我在海南的33年》,书稿的总论被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主管、中国文史出版社主办的《纵横》杂志采用,决定以封面文章全文刊出。
改革开放史研究阵地
一个改革研究机构,重要的是做改革研究的基础性工程。这几年来,中改院以中国改革开放史为研究对象,以建设中国改革开放大数据库为重点,逐步形成中国改革开放史研究的特点。这件事情得到了改革界很多老领导、老专家包括在座很多人的参与。自2012年起,中改院发挥“小机构、大网络”的优势,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建设全国首个中国改革开放数据库。二是自2014年以来,开展抢救性“口述改革历史”人物访谈,留存珍贵历史资料。目前,已完成300余位受访者的访谈工作,总视频时长约700小时,整理访谈文字800多万字。三是开展改革开放实物资料收集,建设中国改革开放史料展,拍摄系列纪录片。目前已收集实物资料共计3万余件。在此基础上,我院建设完成公益性展览“伟大的复兴之路——中国改革开放史料展”。四是策划推出改革开放精品出版物,获得多项国家级出版荣誉。自2014年起,我院和国内多家出版社策划改革开放史系列主题图书,从不同角度反映改革开放40周年伟大历程,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等多项荣誉和肯定。
改革论坛与改革培训
截至2021年8月,中改院共举办研讨会413个,其中86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举办各类培训班237期,培训改革人才2万多人次。其中,有多个研讨会和培训班在全国是第一次举办。
中国改革国际论坛是中改院以国内外改革研究网络为依托,讨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重大课题的学术交流平台。自1991年以来,中改院联合相关机构共同举办了86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已成为中改院建设改革智库的重要品牌。
中改院成立伊始,就把培养改革人才作为重要工作。举办培训班230多期,为全国改革系统和大中型企业培训培养了2万多名改革管理人才。比如,1992年5月7日至21日,全国体改系统第一次规模较大的股份制实践研讨班在中改院举行。事实证明,研讨班培养了我国最早的股份制改革人才,其中的一些学员后来成为各地股份制改革操作中的骨干力量,中改院由此也被人喻为全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黄埔军校”。2004年开始,中改院和东北大学合作开设博士点,建立东北大学研究生院中改院分院,有250个已经毕业和正在攻读的博士和博士研究生;此外,建立了中改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以改革的办法办院
建院不久,陈锦华同志就提出,我们是搞改革研究的,先从改革自己开始,以改革的办法办院。因此,中改院自1991年成立以后,1992年5月份起就实行事业机构企业化管理,主动不要级别、不要编制、不要财政拨款。
我当了27年兵,一直秉承“说干就干、干就干好”。中改院四种精神就是刻苦工作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
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搞改革研究的,我想有八个字可以形容:“家国情怀、执着精神”。我们这一代人从20世纪50年代走来,从吃不饱饭到吃饱饭,经历了共和国的70多年和改革开放的40多年,对改革一往情深,建言改革、痴心研究。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改革仍然需要深化。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我们更加看到我们在这里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崇高的价值,这种付出具有社会价值、时代价值、历史价值。
在建院30周年之际,我们以三部图书的出版、以回顾30年来的办院历程庆祝自己的生日!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本着“家国情怀、执着精神”,把改革开放研究做得更好,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事业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