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3版:人文岭南3

工夫在茶外


■潮汕工夫茶图片来源:CFP


◇张淳

工夫茶是潮汕地区的文化符号之一。不同地方的“茶名片”各具特色,在潮汕,工夫茶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茶文化,有求诸实的,也有求诸虚的;有求诸内的,也有求诸外的;有求诸雅的,更有求诸俗的。求诸实的,如观茶器,处茶室,叹茶叶,细论用水的讲究,侍弄炭火诸事。它们变成“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各因素在不同的茶文化中基本都有涉及,也包括潮汕的工夫茶。求诸虚的,则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种种人文赋能。向内心观照“雅”的气息,又往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比如茶与修身养性、静思体悟等。

然而,求诸外、求诸俗却是工夫茶最初的烟火气息。潮汕是重商社会。据潮学学者研究,自宋代起,潮汕地区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形成了潮汕文化有别于其他内地文化的经商传统。到清代,潮汕更是倚靠着优越的江海交汇和海港资源丰富的地理优势,形成了广济桥、樟林港、庵埠港等商业中心。经商收入就是当地人民的重要生计。这跟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其地理环境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在古代少受战乱烦扰,利于人口生息。中间平原虽然丰饶,但相对于众多的人口却显得资源少、紧,单靠农业耕作消化”不了人口的发展需求。于是,潮汕人有了“向外走”的愿望。与此同时,地理环境又为潮汕的“出外口人”提供了刚刚好的水道——有内河,也有外海。于是,潮汕人有了“向外走”的条件。向外走的潮汕人在长久的历史中形成了重商传统和重宗族观念,这两者与工夫茶均存在着点点滴滴的默契。

那么,重商传统与工夫茶有着怎样的默契呢?研究咖啡文化的人认为,西方的咖啡馆最初就是以信息交流为重要目的的场所。工夫茶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信息场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至关重要,从市场实况到资源人脉,无不从信息场而来。于是,至少有三只小杯才能成套的工夫茶,用一个小小的茶局营造了原始简朴的信息场。所谓三人成众、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喝茶,也许就能为彼此提供有用的商业信息。从外在形式上看,工夫茶可视为“共餐制”,茶具也往往被摆在铺头、客厅,总之是对外的场合。这样的安排,不便于喝茶人独自安静地思考人生,却方便了他们和来客谈论“行情”,互通有无。“行情”即行业信息,对于一个自古重商的地区来说,何其重要。直到今天,潮汕人仍喜欢用“什么行情”来打招呼、搭腔。这话在有的语境中是“怎么了?啥情况?”而在有的语境中,甚至什么实际意思都没有,就如同在路上、在公共场合遇见熟人,问了声“最近怎样?”“近来还好吗?”

传统工夫茶的茶杯,几乎是各种茶杯中最小的。陈伟珍在《潮汕工夫茶文化简说》中提到,“茶杯也宜小宜浅,犹如半只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因为小,一口就喝完,喝完又得继续冲泡,显得“费事”。研究者认为,所谓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沏泡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其沏泡,既精细且频繁,这般“费事”却增强了仪式感。泡茶的次数多,让茶的次数自然也多了起来。每让一次,就示好一次,有如多行一礼,这便将茶局的氛围调动起来。

商道在于和气生财,张怡在《潮汕工夫茶里有商道》中说道:“工夫茶的‘工夫’,也不是说时间长短的那个‘工夫’。‘工夫’,在潮汕话中是圆满、周到的意思……潮谚曰:‘合得主人意,才是好工夫。’此之谓也。潮汕地区自古以来,就以天然的市场经济为基础,海洋文化居重要成分,信奉‘人情练达即文章’。而工夫茶的第一要义就是‘和’。商家讲究和气生财,‘和’是维护人缘和地缘的根本,自然就成为经商致富的基础。”

喝茶时,往往也人比杯多,来几个客人,都是三个杯。于是就出现了你谦我让的场面,方便大家彼此熟起来,“热”起来。而混用茶杯,则使沸水洗杯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关于“工夫”,张怡还说:“工夫茶中,以三指滚杯,动作娴熟而不怕烫,‘功夫’的确了得。”

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工夫茶文化的求诸俗,就是可以“群”。客来客往便是“群”,潮汕人待客首先泡茶。潮汕又有句俗话“茶三酒四踢桃二”,“踢桃”是方言谐音,意为游玩,说的是喝茶最好三人,喝酒最好四人,出去游玩最好两人。又有一句俗话“二分钱茶喊探夜”,“探夜”是方言谐音,意为通宵,说的是只需要花两分钱买茶,就可以和朋友们喝茶聚会大摆龙门阵,聊天聊通宵。这样的俗语体现的都是潮汕工夫茶“群”的功用。

发挥工夫茶“群”的功用,人们就只和生意伙伴喝茶吗?当然不是。一套小小的茶具,也是宗族亲戚之间维护人际关系的纽带。它是休闲活动,也并不仅仅是休闲活动。即使在生活方式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潮汕地区的宗族意识仍然显著。周昭根在《潮汕地区宗族建构模式的转变——以泗水周氏为中心》提出,粤东潮汕地区自古就有浓厚的宗族传统,祠堂林立、宗族组织发达,不少大姓宗族延续至今,依然在文化教育、慈善救济等领域发挥影响。对宗族传统的重视,与前文所述潮汕人“向外走”的历史有着密切关系。钱伟在《浅析潮汕民系的文化性格》中也认为,潮汕人创业奋斗,首先是从祖宗认同、群体认同开始的。潮人每到一地,往往借血缘、地缘、业缘等关系,成立组织,互相照顾支持,协调彼此间的关系和事业的发展。

在长久的历史时期中,潮汕人外出谋生、经商,形成了加强群体识别度的集体心理无意识。这种群体识别的集体心理无意识,可视为漂泊者在他乡的自我保护机制,映射到具体载体上就是宗族观念。宗族聚会是亲戚圈里的一等大事,宗族之间婚、丧、喜、庆都离不开茶。虽然不是每个人的体质都适合喝茶,但当茶成了“茶礼”的时候,却和该文化圈内的每个人都产生了关系。在有的家庭中,家庭成员自己并没有喝茶的习惯,但茶具和茶叶却不能不备在家里,因为若有亲友来访,无茶则失礼。这时,工夫茶发挥的也是团结宗族的作用。

在潮汕,工夫茶是饮品,也是民俗。民俗民俗,在其俗。于粗茶淡饭的烟火气中,工夫茶在人们日常挂于嘴边的“有闲来食茶”的话语中,代代流传。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委老干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