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儒学的四分法国际传播维度
牢牢把握舆论规律 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以“五力”建设为抓手推动国际传播能力提升
发挥音乐功能 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
坚定文化自信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建构儒学的四分法国际传播维度
◇张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由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内涵的儒学的国际传播重要性则愈加凸显。当下,国际社会对于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学的认知度越来越高,但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内容接收形式也越来越碎片化和多元化,儒学的国际传播也由此遭遇瓶颈。作为被广泛运用于现代政治、军事、风险管理等诸多领域的结构化思维模式,麦肯锡咨询公司基于MECE原则创新的四分法(即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已知、未知的未知),将人类认识世界的二分法(即已知和未知)进行了创造性拓展,有助于建构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儒学国际传播的新维度。
重构“已知的已知”,提升儒学国际传播的创造力和活跃度。“已知的已知”,即人们知道自己已知晓的东西。关世杰在《美籍华人心中的中华文化内核》调查中显示,97.3%的华人知道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符号。大众对于儒学的认知,可以说跨越年龄、地域和阶层,总能找到“已知的已知”内容,如孔孟等圣贤人物及其名言警句、孔庙等祭祀场所、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等。这部分内容为国内外大众所熟知,能够拉近儒学和大众之间的距离。然而在新媒体语境下,“已知的已知”内容也易于让大众对儒学打上“传统、守旧、过时”等“刻板印象”的标签,亟须对此部分内容进行重构。青少年是新媒体平台的主力军,是受多种文化影响最为显著、最具可塑性的群体,儒学的国际传播应使青少年特别是华裔青少年成为“已知的已知”内容重构的主体,提升儒学国际传播的创造力和活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