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A06
本版标题
  • 建构儒学的四分法国际传播维度

  • 牢牢把握舆论规律  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 以“五力”建设为抓手推动国际传播能力提升

  • 发挥音乐功能  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

  • 坚定文化自信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 ·

牢牢把握舆论规律  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付春晓  李振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形象的建设与展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近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迅速崛起,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为牵制中国发展,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媒介优势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污名化”塑造,在世界范围内营造“中国威胁论”,甚至“妖魔化”中国国家形象。这种具有极大主观色彩的舆论引导,对中国国家形象造成侵害的同时,也不利于塑造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正面影响力。因此,为营造有利于我国改革发展的外部舆论环境,提升国际话语权,必须牢牢把握舆论规律,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以实破虚,向国际社会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任何国家在对国家形象进行自视和自塑时,都应避免对他国存在“透视失真”,避免对他国形象产生刻板印象。新形势下的国家形象建构必须将官方力量和民间力量相结合,将个体叙事和群体叙事相结合,在对外展示和国际交往中积极推进国际传播。从“我说”和“他说”两方面还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真实东方大国形象。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海外宣介推广渠道,发挥驻外机构作用,加强与对象国翻译、出版、发行等机构的密切合作。通过举办大型跨国交流活动、高层论坛、体育赛事、展览展示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设置议题,搭建真实感悟认知平台。从而提高中国国际关注度与影响力,唤起国际舆论对中国正面国家形象的关注,呈现真实客观的中国国家形象,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推进舆论聚焦,打破西方刻板成见,全方位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中国与世界交往日益频繁的机会,更好发挥中国人民与他国友好人士的力量,促进他们从个人生活的故事视角出发,从个人情感的角度出发,去讲好中国故事,表达好对中国的认知,成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民间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