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A02

多学科研究古今秦岭山地

本报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陆航)10月30—31日,“秦岭山地及邻近地区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召开。

研究古代“气候—人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张俊辉提出,从仰韶时期至龙山时期,人类活动中心呈现东南—西北迁移的规律,这可能主要与气候变化有关。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侯甬坚论述了“从武关道到商洛道——关中平原和南阳盆地之间的交通运输作用”,提出了商洛古道研究中存在楚都丹阳位置的考订、武关位置的辨识以及唐代丹灞二水源头沟通三个问题。他希望通过明确这些问题,不断推进历史地理研究“有用于世”,助推秦岭山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加强秦岭山地及邻近地区综合研究。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王社教发现,秦岭山地及邻近地区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可分为秦统一前的“和谐共存期”、秦到明中期的“局部影响期”和明中期以后的“系统破坏期”。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王瑞武建议,通过建立智库联盟和相关公共平台,从资源开发的正负交替角度,从中华文明中的自然观、文化观对世界的影响等角度来研究秦岭,推进秦岭综合研究进一步发展。

研讨会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