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构全球产业链价值链
本报讯 10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与区域发展智库在京召开“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智库专题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季为民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新兴经济体研究室主任李大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祝坤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副主任苏庆义发表主题演讲。
“随着国际分工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全球价值链分工呈现生产性环节区域化、服务性环节全球化、产业链条向‘横向分工+纵向整合’模式演化、全球价值链模式固化等新特征。”张辉认为,中国应积极构建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继续对全球开放市场,并利用超大规模内需优势虹吸全球资源来发展创新经济;在数字化技术发展上抢占先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进而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通过“双环流”模式加速全球产业和贸易网络构建。
李大伟认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将出现新的特征:一是消费品产业链中的更多环节特别是最终生产环节将向主要市场转移;二是资本品产业链将更多依托核心技术和国家安全进行布局;三是原材料产业链将分别在资源和主要市场所在地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四是产业链中的服务环节跨国分工将成为全球产业链新型分工的重点。中国应加大研发投入,抢占新兴产业链重构主导权;依托市场力量有效对冲部分产业链的成本劣势;通过“走出去”提升对全球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掌控能力。
祝坤福认为,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全球价值链发展整体放缓。进一步来看,高收入经济体和高研发强度制造业的FDI相关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最高,中国制造业的贸易相关全球价值链参与度高于美国,但投资相关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远低于美国。同时,在跨国公司创造的价值中,美国的跨境收益顺差非常高,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贸易增加值逆差。反之,中国作为最主要的跨国公司东道主,过大的跨境收益逆差在很多时候会抵消贸易增加值的顺差。
苏庆义对全球供应链安全内涵、影响及应对分析认为,中国应当高度重视供应链安全。一是提升适应性,包括强化保持制造业比重的重要性,并继续推行大国“雁阵模式”,提升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广度与厚度;二是提升可控性,强化与断供能力弱的国家的供应链联系;三是提升威慑性,提升断供能力,也就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外国对中国的依赖性;四是主动建立供应链规则,包括边境间、边境后与边境外规则。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内外的6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论坛。
(周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