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学
本报讯 10月23—24日,第七届栗林论坛2021“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学”学术研讨会在线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副所长杨典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符平、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洪岩壁、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余成普等出席开幕式。
陈光金在致辞中表示,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内涵特性、复杂性、独立性、特殊性等方面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传统社会学研究现代化的二元话语方式。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概念范畴,用以说明新的现象、解释新的趋势、发现新的规律。中国式现代化本身既包含特殊性、中国特色,也体现着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内在规律,所以要将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结合、辩证看待。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付伟认为,家庭是村庄最核心的行动单位,发扬村庄治理中家庭本位的底层逻辑对构建扎根乡土的、群众积极向上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至关重要。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许琪发现,当代中国人的孝道观念正向“孝而不顺”的方向转变,这种孝道转型有助于维持亲密的代际关系,并提升两代人的主观福祉。洪岩壁系统梳理了过去社会分层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在经验研究中需要对测量微观分层和情景权力做进一步的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黄家亮对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多重行动逻辑与合法性构建进行了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宗阳结合华北地区一家有数千亩土地的规模经营农场,对农业机械化中“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阐释了农业机械化背后的社会学意涵。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朱涛结合土地安置费案件中的集体成员资格认定纠纷,先是厘清了社会法学、法律和社会、社科法学、社会法等几组概念;继而对土地安置费纠纷中利益分配的关键——村集体成员资格的认定标准和程序进行了分析。
会议设立了“数字时代的经济与社会”“人口、婚姻与家庭”“国家建设与基层治理”“学科建设与社会学本土化”“变迁中的制度与组织”“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六个分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12位青年学者担任分论坛的主持人与点评人,对36篇入选文章进行了逐一点评与讨论。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主办,《社会学研究》《青年研究》等期刊协办。
(折曦 赵梦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