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理想影响两汉政治文化
◇姬丽君
汉代开始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之策,但汉儒具体的治国理想和蓝图是什么,又如何实现这种治国理想和蓝图,却是不甚清楚的。其实,在宏大的政策口号背后,隐藏的是更为深刻和丰富的思想创造。两汉时期的“太平”理想伴随着“独尊儒术”国策的实施而兴起、兴盛,在两汉时期的政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两汉时期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太平”是汉儒的政治理想。先秦时期,“太平”不具备特殊的政治含义,主要表达对社会安定的美好向往,是很质朴的用语。秦汉以降,“太平”逐渐成为重要的政治概念。
“太平”理论的源起与孔子作《春秋》有关。孔子作春秋》的历史价值被儒家学者不断抬高。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公羊传》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于《春秋》”,董仲舒说“孔子明得失,差贵贱,反王道之本,讥天王以致太平”。至此,“致太平”成为孔子作《春秋》的重要使命。东汉何休进一步说明了两者的关系,即“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依《春秋》笔法,年代远,历史批评则直白;年代近,历史批评则隐晦。孔子把自己看到的当世乱象用“著治太平”的笔法记录,既表达对当世的不满,也表达对“太平世”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