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A01

准确定位翻译批评

◇周领顺

“翻译批评”一词至少包括实践、研究、理论构建三层含义。“实践”最基础,却最难操作;“理论”最高雅,但因理论体系构建不易,所以一般少有人染指;研究”介于二者之间,既高雅也基础,说高雅是因为主要属于理论家之为,说基础主要是因为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研究。“研究”既可以研究实践,也可以研究理论。在三层含义之外还有其他,比如翻译批评史及其研究,但严格地讲属于史学类,翻译批评只是其梳理的对象。

与翻译批评直接相关的是翻译批评理论问题(即理论建设问题)和翻译批评实践问题(即操作性问题),二者相辅相成,它们都是翻译批评研究需要面对的问题,统属研究”领域的问题。而翻译批评者,自然包括翻译批评理论者和翻译批评实践者两类。虽然“翻译批评”这一说法最初是对翻译批评实践活动而言的,但在称谓上,如果一个学者标榜自己是做“翻译批评”的,那他多半是说他是搞翻译批评研究的,即表明他是一个理论者而不是一个实践者;如果一个学者标榜自己是做“翻译批评研究”的,他的意思一定是说他是一个翻译批评理论者,不是一个翻译批评实践者。尽管理论可以兼顾实践,实践者也可以是理论者。这两个说法之间存在着一种悖论,这种悖论源于一个古老的命题,即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说白了就是传统上所默认的理论高于实践所导致的社会地位高下的偏见问题。在学术上,做研究的理论工作者默认自己高于纯粹的实践者,如同翻译理论者和翻译实践者、文学评论家和文学作家之间的关系一样。在高校,翻译实践一般不被看作科研成果,此即证明了翻译实践尴尬的地位。 

在方法上,翻译批评实践者开展批评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完成的。摆事实”即基于事实,但“讲道理”讲的却是学理,如果理论水平不高,是很难讲出深刻的学术道理而令人信服的。因此,即使翻译批评实践者也往往将自己等同于一个理论者,其居上的姿态又一次折射了传统上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但尽管如此,翻译批评实践者也从不以“翻译批评实践者”自居,以免“实践”一词产生错觉的印象。“翻译批评研究者”是“研究者”,做理论也罢,做实践亦然。虽然从事翻译理论的人也被称为研究者,但纯粹做翻译实践的只能是实践者或译者。

当然,在新的发展阶段,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微妙的,并有逐渐细密化的趋势。“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是一对老关系,做翻译理论的是理论者,做翻译实践的是实践者,而今依然如故。“翻译批评”包括翻译批评理论和翻译批评实践,做翻译批评理论建构和研究的是理论者,而做翻译批评实践的是实践者,但这样的实践者又具备了理论者的潜质和知识储备。在翻译批评理论者中,自己构建翻译批评理论的是理论者,评价他人翻译批评理论、翻译理论并研究的,是理论者队伍中的评价者。从这个角度讲,自己构建翻译批评理论的理论者则成了评价的对象,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了实践者,如此等等。

翻译批评实践者讲的学理来自哪里?来自翻译批评理论者所构建的或通过研究而抽象的翻译批评理论,抑或实践者运用的其他理论(比如社会学、文体学理论)。但因为体系化、原创性构建翻译批评理论之不易,所以在这一群体中又以研究者和评价者居多。

翻译批评者的角色任务比较繁重,既要构建自己的理论系统,圈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又要检验其他理论的适用性,还要研究并切实提高实践上的操作性。但直至目前,面对译文而进行的翻译批评操作性,提升并不明显。虽然传统上的“随感”“印象”式主观翻译批评现象得到了遏制,却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译学界仍存在几种称谓混用的现象,根本上在于翻译批评理论建设不足,至今没有自己明确的边界。

目前,翻译批评者从事的所谓翻译批评研究多少带着一点“顾左右而言他”的意味。虽然带着翻译批评者的身份标签,但实际做的还是翻译研究领域正在做的、广义上批评性质的研究,比如对于中国文化传播效果的考察和研究。但是,被称作“研究”的,哪一种不是批评性质的呢?毕竟不属于翻译批评自身,你的身份标签是翻译批评者,不能仅仅满足于翻译研究领域所开展的常规学术活动。归根结底,翻译批评者是在难以提升翻译批评操作性时才转向了这种“言他”式翻译批评研究的。

我国的翻译批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体现为翻译批评科学化的建设过程,并主要体现于两大方面。一是从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出版了一系列翻译批评研究专著,不管从数量到质量,都优于国外同行;二是从2011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翻译批评研讨会,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但现阶段及未来的发展,仍需要正确地引导一些问题,翻译批评领域本身的理论建设怎样?边界不明,更缺乏自己的概念系统,尚不能肯定哪个术语一定属于翻译批评。众多的“翻译批评”定义只是明确了批评的范围、批评的对象和批评的作用,翻译批评者能逃脱自己的理论建设主阵地而做翻译研究领域的附庸吗?总体而言,兼顾理论建构并提高实践的操作性,是翻译批评者应努力的方向,也是他们的角色目标。以翻译活动执行者的译者为核心而尝试构建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即如此。根据新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翻译批评”的定义可以是:以翻译批评理论为指导,以文本批评、行为批评和效果批评为主要研究范围,以实现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为主要目标而对译文质量、翻译过程直至整个翻译活动进行局部或全局评价的学术活动。

该定义包括了理论视角、研究范围、预期目标、实现路径以及活动定性等科学定义应有的主要元素,体现了翻译批评者的角色目标和实践上的操作性问题,而角色目标和实践上的操作性也是与翻译身份相一致应努力的方向。

(作者系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