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A02

增强文化遗产的社会融合作用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挪威学者表示,促进社会融合和多样性是文化遗产领域的重要目标,有必要重新思考为实现该目标而采取的措施。

据挪威奥斯陆大学官网11月2日报道,该校考古、文化保护与历史系研究人员卡佳·汉娜达特·松顿(Kaja Hannedatter Sontum)近日发表文章强调,挪威文化遗产领域必须倾听并接受社会中不同甚至具有冲突性的声音;如果该领域希望对当今挪威年轻人产生影响,就必须摆脱对“谁是挪威人”的旧有划分。

为了解挪威文化遗产机构在促进社会多样性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如何看待这些努力,松顿分析了挪威的官方政策和政府文件,并对首都奥斯陆五所高中的学生开展了访问调查和群组谈话。这些受访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各异。

松顿发现,在官方文件和公共讨论中,文化遗产常以物质遗产为中心,例如某考古遗址出土的特定物品;受访学生谈到文化遗产时,经常提到的是语言、音乐、食品的烹饪方式等文化实践。这可能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容易让人产生融入感,而对文化遗产的传统理解更多地与地点联系在一起,更静态、更局限。

松顿谈到,受访者的反馈表明,他们将不同文化及其实践混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属于自己的文化遗产。官方文件以一种界限分明的思维方式,将移民群体的文化遗产独立于挪威国家及当地历史之外,对此,挪威的年轻一代持质疑态度。

在与文化遗产领域从业者的交谈中,松顿感到许多人正在寻找思考社会融合和多样性的新方式,但官方规划和法律似乎对此没有帮助。在与不同的文化实践建立身份认同时,很多年轻人将文化遗产视为可以主动选择并混合交融的事物。这种跨越不同文化身份认同范畴的体验促使人们思考一些问题,例如什么是民族意义上的挪威人。

松顿认为,文化遗产管理必须造福人民,根植于我们希望与之融合的群体经历之中。新的文化遗产战略应以激发关于不平等的反思和对话为宗旨,因为文化不平等是在各种社会和政治过程中被持续创造出来的。文化遗产领域需要转变促进社会融合的思路,为关于身份和归属感的讨论提供工具和空间。在松顿看来,对历史上的移民、文化碰撞和转变的了解,可以为探讨当前问题提供帮助,文化遗产领域从业者要做的不是给出提前准备好的答案,而是要以批判性的方式参与讨论。

(王悠然/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