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庚 簋
◇王元黎
子庚簋,通高15.2厘米,口径19.4厘米,腹围18.3厘米,底径13.9厘米,重2510克,属商代晚期。1952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
子庚簋因器内底铸有“子庚”二字而得名,造型敦厚稳重,侈口,束颈,鼓腹,圈足。器身有扉棱六条,随器壁曲线流转而贯穿器身。通体以云雷纹为地纹,腹部以兽面纹为主纹。口沿下饰短三角纹一周,颈部和圈足饰带状夔龙纹各三组。其中,颈部还等距离间隔铸有三只大耳浮雕兽首,夔龙纹以兽首为中心,每组四只,两两相对。整器近乎满工,利用深浅凹凸的浮雕,构成了富丽繁缛的“三层花”,主纹突出,地纹清晰,主次分明,细节精致,浮雕感强。
簋是商代新出现的铜器种类,并对以后的周文化铜礼器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基本形态如同带有圈足的碗、盆,属饪食器,具体用途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西周,簋在数量、普及程度和礼制意义上都有极大发展,在礼器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簋与鼎相配,成为礼器组合的基本模式,在祭祀、宴飨中,簋常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组合的鼎配合使用。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的列鼎制度,表明以“鼎、簋”为核心的重食组合,取代了殷商以“觚、爵”为核心的重酒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