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载起文化之舟
◇吴欣
大运河贯通南北,跨越多个区域,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个文化系统,学界对大运河文化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多学科化、多区域化的趋势。这一趋势中蕴含了两种学术旨趣。一种受实证科学影响,强调大运河的物质性,以水利工程和文化遗产价值为重点,推崇实证、量化研究,追求客观性,避免主观性。另一种受年鉴学派和文化功能论影响,强调大运河及其形成的文化在历史过程中不断被建构,是人的认识、观念的产物,突出人的主体性。应该说,从物化与人本角度认识大运河各有其理,只不过不能偏执一端,而需全面解读。
物化与人本,是指大运河文化研究的基本意识和认知层次。物化是指哲学意义上的“物我界限之消解,万物融化为一”,即大运河“物”的特性与“人”的融合;人本则更加突出“人”在“物我合一”中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具体而言,在分析大运河本体时,不能忽视相关人群对大运河物质本体及其文化的理解,以及这些现象之于当事人的意义,唯其如此,大运河文化分析才不至于死板僵硬;在诠释人本价值和现实生活时,不能忽视人群背后因运河存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和权力框架,唯其如此,大运河文化诠释才不至于空泛、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