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流行文化研究的新进路
◇崔迪
文化研究已形成一整套关于流行文化生产、流通与消费的理论和话语。这些理论资源逐渐成为经典,演化为常识,并最终成为我们进入并诠释符码世界的出发点。当我们尝试理解流行文化及日常生活时,会自然聚焦于作为再现形式的文本,并将其看作构成文化的核心材料。研究者看重文本所载的意义与价值,借此分析文化参与者的情感共鸣、话语争议以及身份想象。文化研究所关注的实践形式也大都围绕文本的生产与消费展开。尽管空间、身体、情感、物质性等新的维度不断被纳入,文本仍是我们理解文化的核心通道。
媒介环境持续变迁,我们挥别大众媒介时代,进入互联网世界,主动或被动地应对技术无休止的迭代与更替。近年来,媒介的平台化与数据化成为极具塑造性的技术力量。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被纳入平台化的组织方式中。流行文化及其社群也必然受平台逻辑的影响。在平台化与数据化的趋势下,流行文化之文本形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文本逻辑之外,平台的运作方式是否带来了新的文化参与方式?平台的商业—技术模式是否会冲击文化研究中的文本中心性预设?面对这些可能的改变,研究者又该做出何种反应?本文结合最近引起广泛关注的网络粉丝文化现象,来对以上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在经典理论中,粉丝文化表现为一种阅读关系,即流行文化参与者通过产出、修改或消费文本来融入专属的符号体系,从而构建社群与身份。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平台普遍采用数据化策略运营,这要求用户长时间反复地与平台内容进行互动。平台渐渐转变了粉丝文本形态:专业生产文本的重要性下降,用户生产文本的流通性提高;文本的长度缩短,但互文性更强,改造空间更大。与之相应,粉丝身份的维系不再仅靠“阅读关系”,还可透过技术实践形成更具“操作性”的参与方式。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粉丝的数据参与,即通过干预各类平台的数据设定,对偶像和特定内容的显现度进行调节。从政治经济视角看,我们自然可将粉丝数据实践解读为资本与剥削关系的又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理解固然有益,但却无法将研究聚焦于粉丝自身的主体性与技术的可供性。
斯科特·拉什和西莉亚·卢瑞提出的“操作性”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粉丝文化的转变。“操作性”本用来描述文化工业产制的宏观变迁,但若对此概念稍加挪用,便有助于我们从微观角度分析平台环境下粉丝文化的新组织逻辑。尽管平台及数据化的根源在其商业模式,但落实到粉丝的日常生活,却体现了粉丝组织文化内在新逻辑,即通过对数据、文本、社群、商业关系等一系列技术性“操作”来维系自己的粉丝身份并参与到粉丝社群中。在此,操作性不再是抽象而宏观的概念,在语义上它回归了对粉丝们具体可感的日常媒介实践的描述。“操作性”逻辑的生成不意味着文本的消逝,而是转化了文本构成与消费的方式。举例而言,当下粉丝“阅读”的很多文本都不具严整的结构,而是一些片段式的信息,如明星的行程、流传的小道消息、粉丝吵架的复盘、一个线下活动的记录或现场传来的“生图”。粉丝接收这类信息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而更像是一种技术行动。
“操作性”逻辑形塑了流行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如果说传统阅读是抽离日常生活的,操作性的文化则是嵌入式的。凭借移动设备和社交网络,粉丝将追星活动融入每日常规,甚至可以在不进入结构化符码体系的情况下维持稳定的身份。阅读关系要求粉丝深度介入文本,而操作模式则提供了混杂的信息流,粉丝通过“操作”不断接入信息流,来维系自己与粉丝社群的信息与情感联系。在操作性模式中,粉丝实践不再构筑分离的符号体系,而是将符号生产与消费变成日常媒介实践的一部分,与新闻、娱乐、社交等诸多体验相融合。在向操作性转变过程中,粉丝群体的连接模式也有了新的可能。在以文本为中心的流行文化里,人与人通过符号想象彼此联系。操作性模式则可使粉丝通过接入相同的技术—商业模式,形成广泛而实在的连接。尽管这种联系机制可能为技术霸权与资本力量主导,但粉丝依然可以从操作性连接中寻找意义和情感的空间。
面对技术变迁中的流行文化,研究者在路径与方法论上也需要有所调整。其一,既往的文化研究倾向与“技术中心主义”保持距离。在平台时代,技术性成为理解文化变迁的重要切入点,在分析中我们需要给技术更多观照。其二,在操作性模式下,文本形式之变迁要求我们不能只解读核心文本,而应对更加庞杂的平台信息流进行分析。机器抓取、策略抽样与人工解析相结合的数据诠释法或许成为一种恰切的文本分析进路。其三,随着平台实践的增加,参与流行文化的方式更加嵌入日常,它不外在于生活,而是融入了生活方式的总体。这要求我们用更加沉浸的田野方法去捕捉文本内外的文化实践。参与式甚至自传式的观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多址民族志也成为必要的研究设计。其四,流行文化的实践体系愈发复杂,形成了从符号到行动的连续光谱,并且处于快速的流变之中。研究者在特定时间地点切入只能获取静态的了解,而文化的参与者则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并印证更为鲜活的本地知识,这需要将文化参与者纳入研究叙事,促成更具合作性与众包力量的研究模式。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