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江苏特色乡村振兴“进行曲”
◇本报记者 王广禄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农村发展活力强。“十三五”时期,江苏省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粮食总产连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乡村产业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十四五”开局,江苏省农业农村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加速转型,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正在铺开,一首江苏特色的乡村振兴“进行曲”在乡村全面奏响。
宿迁垫湖:改革步伐不停息
“说上塘,道上塘,十家九户都缺粮;茅草屋,漏风墙,扯把稻草就当床……”在位于江苏、安徽两省交界处的宿迁市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春到上塘”纪念馆,这首民谣反复播放,与一幅幅黑白老照片一同诉说着四五十年前当地人的真实生活状况。
1978年,这里遭受特大旱灾,饱受贫困之苦的人们“穷则思变”。在时任垫湖大队会计的苏道永以及第五生产队(小苏庄)队长任孝干等人的带领下,垫湖村拉开了农村生产体制改革的帷幕,以“三个五定额”推行“包产到户”——每人分1.5亩承包田,分别经营0.5亩山芋、0.5亩花生、0.5亩玉米,收获后每亩定额交给集体,多余的归承包者自己所有。改革效果立竿见影。1979年春,小苏庄粮食产量比上年翻了一番,并迅速在上塘引发群体效应。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春到上塘》,垫湖村勇于改革创新的事迹和精神响彻全国,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