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冶方大讲堂”第六讲举行
余永定谈“中美宏观经济政策比较”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作学术演讲。经济研究所/供图
本报讯 “孙冶方大讲堂”第六讲近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孙冶方报告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担任主讲嘉宾,以“中美宏观经济政策比较”为题作学术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群慧主持活动。
余永定首先介绍了财政政策在政府运转、收入再分配和宏观经济调控上的作用,并且阐述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有效需求的影响。他指出,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一直在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2020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已达3.1万亿美元,赤字率达14.9%,美国联邦政府国债与GDP之比不断攀升,预期未来该比例还将继续上升。一个国家长期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容忍国债对GDP之比持续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利息率。目前,美国的国债收益率很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只有1.5%左右。因而,美债发行的可持续性在短期内依然可以保持。但随着数量宽松政策的退出和利息率上升,美国需在国债上支付的利息越来越多,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中长期可持续性值得怀疑。
余永定说,通过东亚金融危机、日本经济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美国处理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成功克服通货收缩的情况来看,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是经济逆周期调节,特别是在通缩时期扩大有效需求的重要工具。通过对比日本的相关情况和数据可知,如果GDP增长能够保持较高速度或国债利息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就不必过分担心国债对GDP之比过高而导致财政崩溃。当GDP增速放缓、利息率又无法保持较低水平时,国家央行可以通过购买本国包括国债在内的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或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的方式,使本国国债收益率(利息率)稳定在较低水平。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国债对GDP之比超过90%,引起社会恐慌。日本在1996—1997年开始执行财政紧缩政策。但这种政策不但没有改善情况,反而引起经济衰退,大大恶化了财政状况。最后,日本政府不得不放弃财政紧缩政策,转而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并率先推出数量宽松政策。目前日本的国债对GDP之比已经超过250%。但由于日本通过“量宽和质宽”,使国债收益率(利息率)维持在零上下的水平,当初担心的财政崩溃并未发生。如果没有这种扩张性财政和量化宽松政策,日本经济恐怕会陷入更深、更持久的危机之中。
余永定指出,扩张性财政和量化宽松政策只是一种反危机政策。如果经济无法形成内生的增长动力,这种政策最终将归于失败。另一种情况是,如果经济增长已恢复正常,不及时退出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就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汇率贬值等问题。反之,如果退出过快,经济就有可能重新跌入衰退。这是决策者必须面对的两难问题。经过长时间的量化宽松,今年以来,美国虽然已经看到通胀危机的信号,但经济增长和就业仍不尽如人意,美联储一直纠结于是否退出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问题,年初决定暂时不能退出。2021年拜登政府开始执行“四万亿美元刺激计划”,2020年美国的赤字率是14.9%,2021年预计超过10%。
随后,余永定分析了中国政府财政预算结构。中国全口径财政预算结构由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全国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成。由于政府基金项目数额巨大,因此分析中国财政政策时,不能仅看一般公共财政预算,要考察以上四部分(含中央、地方)合并后的收支差额。余永定认为,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依然有进一步扩张的可能性,降低杠杆率要减少“分子”(债务),但更重要的是加大“分母”(GDP)。
余永定认为,不应过度强调宏观经济政策正常化的必要性。在当前情况下,应加大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货币政策也应更为宽松。但在目前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难以单独发力,因此还应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用货币政策来支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始终牢记“发展是硬道理”。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以及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学生到场聆听演讲。
(蒋维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