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03版:院内专刊3
本版标题
  • “孙冶方大讲堂”第六讲举行
    余永定谈“中美宏观经济政策比较”

  • 青年学者谈当代民族文学

  • 推动数字贸易法治现代化
    “数字经济时代:跨境贸易规制与在线纠纷解决”国际研讨会举行

  •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
    财政学“三大体系”

  • 第十届东南亚宗教研究
    高端论坛召开

  • “孙冶方大讲堂”第六讲举行
    余永定谈“中美宏观经济政策比较”

· ·

青年学者谈当代民族文学

本报讯  10月26日,第36期民文沙龙“青年学者谈当代民族文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文所”)会议室举行。本期活动由民文所助理研究员宋贞子、博士后巩晓悦主讲,民文所研究员杨霞、刘大先评议。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民文所所长朝戈金及部分科研人员、在站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其他高校师生参加。

宋贞子以“从口头文学到书面文本的重构意义——从《春香传》到《春香》”为题,介绍了在朝鲜半岛流传的关于春香的民间传说、盘索里(说唱艺术)《春香歌》、古典小说《春香传》、长篇小说《春香》。宋贞子以大量史料为据,梳理了现存《春香歌》《春香传》的多种刊本,从最早的创作本到手抄本、木刻本、整理本、编纂本、翻译本、说唱艺人整理的说唱本、改编本、作家文本等,表明《春香歌》《春香传》也同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一样,经历了从口头文学到书面文本的相互转化过程。《春香传》在朝鲜半岛的传播过程,超越阶层、跨越历史、超越时空,在韩国甚至得到了“国民文学”的美誉。自20世纪初至90年代,仍有韩国作家改写、重述这部经典之作。宋贞子认为,我国朝鲜族作家金仁顺改编的长篇小说《春香》颠覆了传统《春香传》的叙事模式,在“春香母亲形象”“无法改变的命运轮回”“真实故事和民间传说的交相辉映”三方面表现出作家创作的独具匠心,其重构的意义是对民族身份认同、朝鲜族女性品质、当代中国女性人生态度的深度考量,丰富了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多民族文学民族性、中华性与世界性交融的审美意蕴,对多民族文学话语体系建构的思考,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