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扶贫与语言经济学融合共进
◇王海兰
语言扶贫是指将语言因素纳入扶贫脱贫中,通过提升贫困人口的语言能力,改善贫困地区的语言生态,助力个体脱贫和地区脱贫。语言扶贫包含三层含义,一是通过语言提高货币收入,改善物质生活,助力解决收入贫困;二是通过语言提升创造财富和收入的能力,助力解决能力或人力资本贫困;三是通过语言提高获取收入或财富的权利和机会,助力解决权利和机会贫困。因此,语言扶贫是我国贫困治理的重要内容。
语言经济学为语言扶贫
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支持
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语言经济学关于语言多样性与经济发展、语言能力与劳动收入等的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为语言扶贫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语言多样性会带来交易成本的增加。“费希曼—普尔假说”指出,“一个语言极度繁杂的国家,总是不发达或半发达的;而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总是具有高度的语言统一性”,即认为语言多样性与经济发展表现为负相关,语言统一与经济发展则是正相关。我国是多方言国家,劳动力流动、资源配置与市场发展、城镇化和对外开放等方面,十分需要国家通用语言的进一步普及,这也可以促进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以及制度和技术的扩散,实现地区间平衡发展。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架设传递文化、知识、技术和信息的语言桥梁,有助于促进贫困地区与外界进行信息、资源和产品等的交换,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贫困地区融入国家发展提供“语言装备”。语言经济学研究同时表明,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可能提升人力资本,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企业创新,增加就业岗位。因此,在推广国家通用语的同时,可开发利用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和方言资源,发展语言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