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A08

﹃双循环﹄ 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徐瑶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重大论断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导向,对于推动“十四五”期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具有客观必然性

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破解当前发展瓶颈的切入点。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主要发达经济体都经历了从工业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阶段。实践证明,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也是高成长性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结构还有较大优化空间。在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将文化产业作为高端产业和目标产业形态,是实现产业链高端化和破解当前发展瓶颈约束的首要之策。

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务实抓手。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就会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生活。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642元,居民消费结构的重心逐渐由吃、穿等生存型消费向以教育、文化、娱乐等发展型消费过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掣肘。

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提高国际贸易质量的治本举措。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际贸易发展也随之从高增长向高质量阶段转变。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的老问题依然存在。我国文化产品贸易长期以来呈现“整体顺差,结构性逆差”的局面。虽然文化产品出口总量大,但绝大部分是文化器材、工艺制品等文化硬件产品,在文化创意、设计等原创性文化软件产品贸易方面呈现巨大逆差。要扭转我国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被动局面,应着力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要求。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提升中国文化国际话语权,提升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关键。而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佳媒介。“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国文化产业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以中国文化产品为载体,在全球范围传播中华文化,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面貌。

完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共同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立足国内大循环,利用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要素供给质量,以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用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增进人民福祉。面向国际大循环,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依靠改革成果增强“中国创作”的国际影响力,以科技创新增强国际竞争优势,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提升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水平。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加强文化产业相关学科建设,提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人才供给结构。加强学术研究,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破除“唯论文”弊端,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发打造品牌化、品质化、高端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项目。设立文化产业研究与成果转化专项基金,保障科研院所持续开展研究,降低企业成果转化风险。

优化文化产品供给体系。在供给侧发力,以生产促消费。创新文化产品的供给模式,大力提振小城镇和乡村的文化消费需求。强化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文化产品的设计、表现形式和体验,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激发普通用户的消费需求。创新文化产品的流通渠道,利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方式降低文化产品的流通成本。创新文化消费的公共环境,为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市场机制,提高文化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培育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给予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政策支持。规范文化企业内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企业管理、研发与运营效率。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机制,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加快文化产业立法进程,禁止文化产业领域的垄断行为,治理“大数据杀熟”、侵犯用户隐私等突出问题。创新文化产业行政管理模式,建立文化旅游、工商经信、教育体育、科技农业等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提高文化产业国际贸易质量和水平。深入调研贸易国文化市场发展水平和成熟度,精准供给贸易国需要的文化产品。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整中国文化贸易发展方向,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偏移。优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国际表达方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满足海外消费者的需求与偏好。拓宽文化贸易渠道的样式和层次,发力国际文化要素市场。通过“需求—供给传导机制”倒逼国内文化产业升级,增加对外文化服务贸易的比重。

增进文化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深度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分工协作,全面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在优势领域加强国际标准制定和推广,抢占国际文化产业制高点。鼓励文化企业参加国际重要文化展会,提升国内展会的国际化水平。鼓励文化企业借助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新渠道拓展国际业务。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为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创造有利条件。建立健全双边、多边政府间文化贸易对话与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贸易规则制定,不断增加国际话语权。

(本文系广西八桂学者项目“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大问题研究”(2019(7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