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A10

汲取延安精神  坚持为人民抒写

◇李志瑾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救亡图存的革命年代,创立并坚持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面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继承、弘扬、发展延安精神,发挥其指导中国社会全面复兴、推动我国文学事业发展的特殊价值内涵,是新时代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的新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社会主义文学应该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开拓文学的现实主义道路,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坚持为人民抒写的创作方向,以高度的责任感真实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成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精髓,也是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蕴含丰富的哲学内涵。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正是通过对社会经济基础的真实集中反映而具有了表现社会基本特征、孕育新的思想因素、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价值动力。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要从延安精神汲取力量,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观,深入开掘文学的现实主义广度和深度。

马克思认为,劳动实践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创造了人本身,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和人的主体性的实现途径。在劳动实践中,人通过彼此间的复杂社会关系不断推动人的自身条件得到发展,最终成为自然界的改造者并具有了自由自觉的精神意识。正是人类的生存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构成了所有艺术创作的最终本质和基本来源。所以,社会主义文学的主要职责不仅是强调艺术的功利价值,更在于挖掘其内在的哲学意蕴,展现其丰富的精神意向,既要真实记录人民大众的劳动实践,真切反映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具体形态,也应注重体察人的存在状态,倡导引领高尚的人性道德和人文关怀,用统一的“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观照现实生活。

“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学的内容和风格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汲取延安精神,也要发展延安精神。“作为中国伟大社会变革一部分的文艺变革,同样需要结合实际,在特定国情和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新的探索与创造。”因此,社会主义文学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文学创作方法,拓展丰富社会主义文学的内涵风度,一方面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基因,不断开掘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厚魅力,坚持客观描写和反映社会现实,真实、深刻地描写历史重大事件和重要时刻,揭示重大问题的时代与社会本质,寻求纾困之道和治理之路;另一方面要辩证借鉴、推陈出新,突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固有传统,借鉴“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一切好的东西”,完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实现“经正而纬成,理定而辞畅”,使现实主义文学在思想的深度、内容的广度上完成新的突破。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核心要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的根本旨归。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熟悉工农兵,转变立足点,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毛泽东文艺思想关于“人民”的认识是以工农劳动群众为主体、包含革命同盟者的数量众多的广泛人群,也是马列主义所阐述的以工农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基础思想。

那么文学如何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提出了文艺既要有“普及”,也要有“提高”,两者辩证统一,“不能截然分开”。

文艺要“普及”,就要从人民的需要出发,牢牢抓住“人民”这个源头活水。毛泽东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习近平则进一步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那么,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学应从具体的社会个人出发,深入观察人民的现实生活,深刻体察他们的生存状态,真实反映人民的实践活动,生动刻画劳动人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个体形象和群体镜像,探索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追求,努力创作既能展现生活之趣、人情之美,又能反映真实的社会问题、揭示深刻的时代本质的个性鲜明的文学作品。

文艺要“普及”,就要深入生活,体察民情,反映民意。“人民的文艺”要求文学创作切身体会人民群众的爱恨情仇,深入把握和挖掘劳动人民个体的内心冲突和挣扎,不能以作家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这是关乎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命运的重要问题。陕西已故作家路遥正是在时刻提醒自己“重返人民大众的生活,成为他们间最普通的一员”的过程中,创作完成了具有强烈现实主义品格的《平凡的世界》这一脍炙人口的作品。他不仅坚持对作家“人民身份”的自觉回归,更赋予人民大众在文学审美批判中的主体地位,将作品生命力的评判权力主动交还于读者。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

文艺要“提高”,就要以文载道,反映时代呼声,振奋民族精神。毛泽东指出,“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习近平指出:“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学要在描写生活现实、反映民情民意的基础上,积极追求实现“时代的艺术高度”,既要努力塑造“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充分展现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的奋斗历程,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深入开掘一般人性,挖掘人性之美,激发人民的进取精神,以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提振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以此深刻揭示和回答关于“人类命运和民族前途”的时代命题。

(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路遥作品‘以人民为中心’主题研究”(2019J03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