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基
◇宋秀娟 陈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和发展的土壤,也是其在当代中国普及传播、入脑入心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弘扬、普及传播过程中形成的有效做法,所积累的有益经验,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提供了可用资源和有益借鉴,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路径选择的重要依据。
第一,借鉴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资源,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话语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由一系列概念、原理和命题构成的,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必须进行话语体系的转换,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话语资源,建构既有民族气派又有时代特点、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
首先,在话语方式上,吸收和借鉴具有民族特点、适应民族心理的话语表达方式,力求简明通俗、形象生动、易于诵读,增强话语力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话语库中选取耳熟能详的语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解说,发掘古代典籍中的成语、语录、词汇、典故和故事,运用传统文化中的警句、格言、谚语等,把抽象的概念讲具体,把生涩的术语讲形象,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其次,在话语内容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关怀和人文关怀传统,回应时代关切,关心百姓疾苦,关注群众的利益诉求,解答大众的日常生活问题,满足大众的理论需求。“遗忘生活的理论迟早要被生活所遗忘,只有走进生活、面对现实世界的理论,才能真正进入大众的视野,击中大众的心灵。”抓住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就找准了大众化的关节点和着力点。最后,通过“语境重构”,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气派和话语魅力。把传统文化中的有关命题、概念从经典文本中提取出来,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话语体系中,赋予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相一致、与当代文化价值相适应、与中国现实社会相协调的崭新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多次引用“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话语,把儒家的义利观推衍扩展到国与国关系中,经由语境重构,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语汇被赋予更远大、更深刻的话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