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就业模式提升经济效益
◇本报记者 卫思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互联网平台催生了一大批新兴就业群体,包括外卖员、快递员、网络主播等。11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主办的“《平台就业的生成机理、风险点及对策分析》研讨会”在线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平台就业的模式类型、平台就业者的来源以及平台经济对制造业的影响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区分平台就业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副主任王卫东表示,当前我国平台就业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知识密集型,二是劳动密集型,预计10年之后平台就业的比例会越来越高。
基于对平台就业的个体调研和工厂调研,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丁守海认为,当前我国平台与从业者之间具有很强的雇佣关系属性,且平台从业者的收入相对高于传统工厂从业者。但其相对高的收入依赖于平台资源配置效率和工作时间延长,没有明显的超额收益。因此,平台就业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并不高于传统的标准就业模式,其就业质量也低于工厂模式,且平台就业者择业具有较强的短期理性特征,职业前景不明。
对于就业者与平台之间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杨天宇认为,平台就业的异质性较大,因此就业者与平台之间的关系也要区别看待。比如快递员与平台属于雇佣关系,而网络主播与平台、网店与平台是非雇佣关系。在众多平台就业中,非雇佣关系的就业比重占比更大。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杜凤莲表示,劳动者与平台之间是雇佣关系还是合作关系或是中间模糊地带,需要以政策和制度进一步明确,否则存在风险隐患。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晓光表示,当前我国学界对于平台就业的争论主要体现在立场问题上。如果站在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角度,应该更多关心外卖员、快递员与平台之间的雇佣关系,以及他们的劳动者权益保护、未来职业发展等。而如果站在经济效率提高或平台对其他产业影响的角度时,就要考虑如何提高整体经济效率。
提升平台就业者素质
对于平台就业者的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罗楚亮表示,平台就业的人群大部分来自农村,或者农村新进入城市的就业者,因此其反映出人力资本从农村转移的劳动力供应特征——人力资本教育水平不高,表明了农村教育水平和程度应进一步提高。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认为,无论在哪个行业就业,人力资本的提升都非常关键。因此当前我国各行业都应全面加强对低端劳动力的培训。
丁守海建议,对于平台就业的政策制定,要区分不同的职业类型,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对平台就业者要加强择业引导,树立长期的择业观,强调技能和福利的重要作用。防止就业极化效应削弱整个社会人力资本的提升动力,不断增加对平台就业人员的培训。增强对企业的支持,帮助企业纾困,摆脱对低劳动力成本的依赖,规划劳动力大军的流动路径图。
平台经济对制造业的影响
关于平台经济对制造业的影响,丁守海基于调研认为,当前平台就业凭借收入优势对制造业工厂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劳动力争夺,并将工资压力传递给了工厂,这进一步倒逼制造业工厂通过自动化生产设备等手段来摆脱对低成本劳动力的依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认为,劳动力市场受产业结构影响,相当数量的劳动力从制造业流向服务业符合服务业发展大趋势。而这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制造业的技术革新,从而提高工资,改善劳动者待遇,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吴清军表示,当前平台就业已经在向制造业延伸,并且延伸的速度不断加快。也就是说,新一波以需求为导向的用工模式不仅存在于服务业,并且已经延伸到了制造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表示,制造业企业员工缺失的原因非常复杂,制造业与平台就业之间争夺劳动力的问题及相互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讨论。而解决制造业员工缺失的问题,可以借鉴平台就业的方式,考虑使用人力资源外包的形式。
郑江淮表示,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劳动力短缺、技术进步的压力。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新技术冲击下制造业发展的思路以及应对办法。可以预期的是,未来我国制造业产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从而挤出部分劳动力转向服务业。未来,学界可以就服务业对制造业就业的虹吸效应,以及制造业本身产业升级带来的挤出效应,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